陆良人好这口米线
2018/5/21 9:57:55 点击:1293
一碗米线,悠悠乡情,浓浓乡味。
陆良的米线,视觉多彩,味觉丰富。大锅米线、小锅米线、砂锅米线、炒米线、凉米线。喜欢吃米线的人,米线馆子老板娘端上满满一碗滚烫的米线,拌上红彤彤油辣子“开甩”,喝完了,抹抹嘴子走人。
陆良人把加工米线习惯说成“榨米线”。走访过一些耄耋老人,民国时期的米线是半人工半木制机械榨米线。机器加工米线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县饮食业组织合作食堂,在县城东门街开办米线加工厂。1964年米线加工厂搬迁到西门外。1985年后县米线厂扩大,一天生产米线5000多公斤,基本保证了全县供销合作社食堂、饮食公司等需求。如今的米线加工业更多了。
米线分干浆和酸浆两种,酸浆米线是大米水泡发酵,微有酸味,磨浆加工而成;干浆米线以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在机器米中挤压,靠摩擦的热度使其糊化成型。线的吃法有:凉、烫、卤、炒;米线的“帽子”种类繁多,根据口味选择。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黄鳝,猪肉类多些,比如汆肉、焖肉、肉、炸酱、卤肉片、肠旺等等。
“旺”即猪血,陆良人说的衁(huang)子。配料数不胜数,豆芽、韭菜、豌豆头、酸菜(萝卜或青菜)、葱花、蒜米、姜米等等。佐料有:甜酱油、咸酱油、花椒油、芝麻酱、辣子油、醋等等。
在陆良,大锅米线最迷人的地方,便是自由发挥加料的过程。将米线放在筲箕宽水滚锅里烫好,控水,抓入碗,加一半瓢滚热的骨头汤,放上韭菜、葱花、豆芽、酸菜,再加上肉帽或切成薄片的卤凉片。吃时根据口味,调料自加。大锅米线还有一种吃法,大锅汆肉。在乡间,逢红白喜事,人多,总会做大锅汆肉米线。大锅水烧涨,配好调料,剁肉下锅搅开,大瓢打入盆中即可,舀入烫好入碗的米线中。这种烫汤汆肉吃法,乡间厨师凭经验,关键在时候火候,过早汆肉夹生,过迟汆肉不嫩。这种汤,上面却浮着一层红亮亮的辣子油,嫩嫩的肉粒,闻着有一股子香气,一大碗管饱,吃着过瘾。 名作家汪曾祺回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在昆明吃过的“爨肉米线”,写作一文《米线和饵块》,“爨肉米线”即汆肉米线。
小锅米线就是用那种红铜制手柄的小锅,掌锅师傅在锅内加入骨肉汤煮的汤“滋滋”作响,随手抓入少许韭菜、豆芽或白菜等配菜,待锅内汤水再次煮涨时放入米线,加入适量的酱油、盐、味精、酸腌菜,再次煮沸后,搲半勺剁肉入锅,勺子与锅“哐哐”作响,美妙可口的米线瞬间诞生,提锅颠入碗,再依据个人口味添加调料。一碗滚烫的小锅米线,不论季节,鲜肉现煮,香辣恰到好处,味道适口,入口爽滑,深受人们喜爱。
总会有一党吃嘴子小婆娘约着去同乐市场吃砂锅米线。带手把的砂锅内以切成丝的白菜、撕成条的平菇、水泡的干香菇,芹菜、韭菜、木耳、海带丝、豆腐皮等垫底,下适量米线加入肉骨汤上火烧沸,烫到断生后,舀上杂酱肉冒,放点葱花,放上一勺油辣子,夹上一筷子白萝卜丝水酸菜,带锅上桌即可食用。吃的人左手拿小勺、右手拿筷子,加一筷子入口,直烫得唏嘘不已,得边吹边吃,慢慢品尝。
凉米线,讲究的是佐料好吃。 根据口味,五味杂陈地才好吃。宴席上,多半有个菜是凉拌米线,软米线最好。
我好这口牛肉米线, 有时候吃个大碗牛肉米线当午饭。吃完以后,都感觉爽口,惬意。回民(穆斯林)做出的清汤牛肉米线有一股独特的鲜香。县城里开清真馆子的穆斯林,多半是旧州和山前的回民开的,做红烧牛肉最专业。牛肉米线是家常做法,红烧肉戴帽,佐以薄荷、芫荽、葱花,糊辣子面、生花椒粉为标准配置。牛肉米线帽子除红烧,还有凉片、炸酱。做的好的凉片酥软而不碎。
做牛肉米线,关键在于煮牛肉,熬制老汤。汤是用牛腩(腱包肉)和牛骨,冷水浸泡多时,中途还换两次水,而后入汤锅用武火煮沸腾后,再用文火慢慢熬。陆良穆民的牛肉米线好吃,汉民的牛肉米线也好吃。清代及民国时期,陆良就有“红烧五香牛肉”一说。
说起陆良的米线,还有一段佳话。中央首长胡耀邦同志1986年2月6日,即乙丑年腊月二十八,到陆良视察,时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陪同。胡总书记说:“嗯,不是你们云南的米线好吃么!”当时县招待所没有米线,招待所工作人员吴国见抬着筲箕买来米线,到自家菜园割来韭菜,由省上下来的厨师煮了一回米线作为招待。煮品米线,因是地方小吃,加上烹饪技能有独特风味,很受欢迎。一碗米线,也反映出中央首长的艰苦朴素的传统和平民情结。2月7日,胡耀邦在陆良题词:“治穷致富,奋发图强。”
如今,时代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已经丰富对米线的美味依然一往情深。传统影响味觉,味道的传承方能凸显对故乡的记忆。
通讯员:太祥昆
上一篇:陆良:原乡原味鸭拐子
下一篇:陆良县西桥社区开展河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