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祥坤专栏】 陆良历史建置沿革
2018/5/18 16:49:58 点击:8433
陆良历史建置沿革
太祥坤
本文所涉陆良沿革文字内容,根据民国四年文汇石印局代印《陆良县志·卷二·沿革》影印件原文全录。断句、注解为笔者所为,不到之处,恳祈各界前辈、方家不吝赐教、指正,当于订正,以使其渐臻完美。
禹貢① 為梁州外境髳濮②屬部。
【注解】
①《禹贡》是我国古代最早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理着作,它开了征实的一派,为后来的《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以及唐宋以来的许多地理专着都遵循这一地理记实并以此引伸和发展。因此,《禹贡》在我国古地理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禹贡》谓“禹别九州岛,随山刊木,任土作贡”。
②髳濮,古代西南的一个民族。髳máo, 额上头发齐眉的一种发式。
殷制 如夏
周為夜郎地牂牁國①
周之季世楚魏王遣將莊蹻沂水出自且蘭②以伐夜郎③,置牂牁系③④。《異物志》⑤曰 :牂牁系船棧也。其苗裔遂以且蘭為牂牁國分俟支黨,今縣南舊城⑥即其落部。
【注解】
①牂牁(zāngkē)1、古水名和古地名。牂牁郡指今贵州省大部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牂牁江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西部。2、亦作“牂柯”,即指船只停泊时用以系缆绳的木桩。牂柯郡,郡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西南夷而置。治故且兰县(今贵州省贵阳市附近,一说在凯里市西北)。西汉后期属益州刺史部。南齐改称南牂柯郡,梁废。隋唐时置牂州。隋大业三年(607)复为牂柯郡。唐高宗永徽中再废。
②古国名。在近贵州都匀、福泉、黄平、贵定一带。战国楚顷襄王遣庄蹻入滇,攻克其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伐南越,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反,杀汉使及犍为太守,汉以击南越之军还诛且兰君,平南夷为牂柯郡,于且兰地置故且兰县。《辞海》载:“且(ju)兰,古县名。西晋改故且兰县置。治所在今贵州贵阳附近;一说在今凯里西北。”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记:“汉且兰国邑,在今贵州黄平县西之老黄平,系贵州东部最大之一湖迹平原,农业发展在黔东地区为最早,故秦汉时已建成且兰国。”
③夜郎是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或曰部族联盟。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华阳国志。南中志》
《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古夜郎目前所在地址:中国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镇。
④《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将军庄跻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群舸系船。于是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返,遂留王滇池。跃楚庄王苗裔也。以牂牁系船,因名且兰为牂牁国。”在《后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录:“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椓船牂牁,乃改其名为牂牁”。
⑤《异物志》是汉唐时期一类特殊的典籍,主要记载当时周边地区及国家的物产风俗,内容涉及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社会生产、历史传说、风俗文化等许多方面。
⑥今阎芳桥旧城与四河鲁昌一带。
秦 牂牁國
秦並蜀,通五尺道,置吏主之,牂牁之名仍舊。
漢 牂牁郡①
武帝元鼎二年②建,新莽③時改為同亭,尋復舊。
【注解】
①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开置牂牁郡。从键为郡划出鄨县属牂牁郡, 吴霸为首任牂牁太守。牂柯郡领十七县:故且兰县、镡封县、鄨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漏卧县、平夷县、同并县、谈指县、宛温县、毋敛县、夜郞县(都尉治)、毋单县、漏江县、西随县、都梦县、谈稿县、进桑县(南部都尉)、句町县。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牂柯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兴,夜郎国灭。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 改牂牁郡为同亭郡。晋怀帝永嘉五年 (311)分牂柯置平夷、夜郎二郡。其范围大约包括今贵州省大部,云南省曲靖东南部、文山州和红河州的一部分,以及广西西部的右江上游一带。
②公元前115年。
③新莽,公元8~23年,历史上划分东汉、西汉的标志之一,西汉末年外戚当权,后王莽篡位立国号为新。
蜀漢屬興古郡同勞縣
建興三年①,丞相諸葛亮以郡民李恢②為太守,改曰建寧。建安十九年③,蜀先主以李恢為都督治平夷縣④,旋改屬興古郡又為同樂縣,隸益州郡⑤。(按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置郎州⑥,郎州有同樂縣,同勞疑即同樂之誤)即今城南舊治也。
【注解】
①公元225年。
②公元214年。
③李恢(?-231)字德昂,建宁俞元(今云南澄江)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④《中国古代地面大词典》载 ;平夷县,汉置,唐初没于夷獠,故治在今贵州仁怀县西南,按唐志有平夷县,属盘州,在今云南陆良县界,非此县也。晋代《华阳国志》所说平夷县是指今贵州毕。到了唐初,今云南省富源县才称为平夷县。
⑤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晋宁东,益州郡和益州是两个概念。蜀汉改为建宁郡。
⑥唐贞观八年 (634)改南宁州为郎州,设郎州都督府。
晉平夷郡
元帝建興元年①,以平夷縣置郡,屬縣,二千戶。懷帝元嘉二年②,改益州郡曰:晉寧;分牂牁,立平夷、夜郎二郡。《一統志》曰:陸涼州即平夷地。
【注解】
①公元317年。
②公元308年。
宋 齊 梁 陳為寧州地隸建平郡①
梁簡文帝大寶元年②,甯州刺史徐文盛③ 入討侯景④于貝磯⑤,爨瓚⑥遂據牂牁、興古各郡,朝廷不得已授瓚甯州刺史。瓚死,子震⑦、翫⑧分統,其眾爨氏以方土大姓自為君長,爨龍顏⑨仕宋為邛都侯;爨雲仕魏為同樂侯。
【注解】
①《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建平郡,三国吴置,隋废,故治在今四川巫山县。南齐改建宁郡置,梁末废,故治在今云南曲靖县西。后魏置,齐周时废,故治在今山西孝义县西。
②公元550年(北齐高洋天保元年)
③ 徐文盛,字道茂,彭城人。其父徐庆之。徐文盛长于水战,督宁州刺史。太清二年侯景之乱时任左卫将军,徐文盛在贝矶(今湖北黄冈附近)击败任约,斩任约部将叱罗通,进驻大举口(今湖北黄冈北)。徐文盛妻石氏为侯景所夺,侯景归还其妻,徐文盛心生感激,纵敌入掠。萧绎有所觉察,将徐文盛调回江陵。有人向萧绎告发徐文盛贪渎,萧绎将徐文盛下狱。不久处死。其妻石氏亦饮鸩死。
④侯 景(503~552),字万景,小名狗子。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少年时就顽劣不羁,横行乡里,是当地著名的恶少。成年后身高不满七尺,但深受边镇剽悍好武风气影响,骁勇有膂力,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稳,但是擅长骑射,因此被选为怀朔镇兵,后又被提升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级官职。
⑤贝矶,今湖北黄冈西。
⑥爨瓒,南北朝时梁朝宁州(今贵州境内)人。世为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梁武帝太清二年(548),梁王朝调徐文盛带兵往荆州勤王,宁州空虚,爨瓒乘机据有其地,并有诸部,延袤二千余里。梁元帝承圣二年(553),爨瓒以其地降北周,北周授其南宁州刺史,允其子爨翫、爨震承袭,作为羁縻州。
⑦爨震:隋西爨豪酋。白蛮(白族)。爨瓒之子。梁末,爨瓒据南宁州(即旧宁州,泛指今云南地区),北周遥授刺史。死后由震与爨翫(亦爨瓒子)分统其众,相承至隋,对隋未尽臣礼,年贡马仅数十匹。开皇初,遣使朝贡。隋以韦冲为南宁州总管,冲至南宁,震及西爨首领诣府谒。旋叛(或说此时震已死,由爨翫统其众)。被隋军击败,惧而入朝,为文帝所杀。
⑧爨翫:隋西爨豪酋。白蛮(白族)。爨瓒之子。梁末,爨瓒据南宁州(即旧宁州,泛指今云南地区),北周遥授刺史。死后由震与爨翫(亦爨瓒子)分统其众,相承至隋,对隋未尽臣礼,年贡马仅数十匹。开皇初,遣使朝贡。隋于其地置恭州(治今云南昭通一带)、协州(治今云南彝良)、昆州(治今昆明),以翫为昆州刺史。旋叛。开皇十七年(597),隋令史万岁率兵击败之。次年复反,隋再败之,惧而入朝。文帝诛之,诸子没为官奴。
⑨爨龙颜:南北朝宋建宁同乐人。官至宁州刺史,于元嘉九年(432)平定益州之乱。
隋 文帝開皇十五年①南寧羌爨翫遣使朝貢以為昆州刺史,命韋世充以兵戍。
十七年遣太平、史萬歲②擊南寧州羌翫平之。
十八年爨翫複叛,史萬歲以罪除名。震、翫懼,討入朝上誅之,沒諸子為奴。分甯州為南寧、西寧二州,各設刺史。是時,諸蠻自為酋長。建寧以東則有東爨烏蠻③、西爨白蠻④;又其東有東謝蠻⑤、南謝蠻⑥,東謝之南有西趙蠻⑦,皆牂牁、興古之間,陸地即所附。故爨碑至今猶存。
【注解】
①公元595年。
②史万岁(549—600.11.2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隋朝名将。南宁州(治味县,今云南曲靖西)羌族首领爨翫于隋初接受招抚,被任命为昆州(治在今云南昆明市西郊马街附近)刺史,后又叛隋。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隋文帝史万岁为行军总管击爨翫。史万岁率部经蜻蛉川(今云南大姚)、弄栋(今云南姚安北)、小勃弄、大勃弄(二地均在今云南下关东南),进入南宁州地区。爨翫依险固守,均被史万岁击破。隋军行数百里,经过诸葛亮纪功碑,见其背刻铭文:“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隋书·史万岁列传》)。史万岁令左右将碑倒置,继续向西挺进,渡西洱河(今云南洱海),入渠滥川(位于云南下关东北),转战千余里,破西南羌族30余部,俘2万余人,诸羌大惧,爨翫被迫再度请降。献明珠宝物,表示愿听约束,并刻石勒铭,赞颂隋朝圣德。史万岁遣使飞骑上奏,请将爨翫入朝,隋文帝准其所奏。但爨翫心怀二志,不想随军入朝,便以金宝贿赂史万岁,于是史万岁便放爨翫而还。当时蜀王杨秀正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知其受贿,派人索取。史万岁闻知此事,将所得金宝全部沉于江底,杨秀无所获,只得作罢。史万岁以平定南方各部落之功,位进上柱国,又因与晋王杨广友善,而兼督晋王府军事。第二年,爨翫又反叛。蜀王杨秀弹劾史万岁受贿纵贼,致生边患,毫无大臣气节。隋文帝下令严查此事,查对属实,其罪当死。隋文帝责问他:“受金放贼,重劳士马。朕念将士暴露,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卿岂社稷臣也?”史万岁辩解说:“臣留爨翫者,恐其州有变,留以镇抚。臣还至泸水,诏书方到,由是不将入朝,实不受赂。”隋文帝见史万岁心有欺隐,大怒道:“朕以卿为好人,何乃官高禄重,翻为国贼也?”并对有司说:“明日将斩之”(《隋书·史万岁列传》)。史万岁惧而服罪,向隋文帝顿首请命。左仆射高颎和左卫大将军元旻等见他已认罪,便也为他说情:“史万岁雄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致力,虽古名将未能过也”(《隋书·史万岁列传》)。
③乌蛮,中国古代民族名。唐时分布于今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为东爨、六诏和东蛮的主要居民。部落众多,或从事第四牧,或半农半牧,或从事农业。后与白蛮等族建立奴隶制政权的南诏国,受唐王朝册封。其大部分是今天彝族的先民。此外如六诏中的越析诏是今纳西族的一部分。今傈僳、拉祜、哈尼族与乌蛮也有渊源关系。元明又称乌蛮为黑爨或罗罗。唐樊绰《蛮书.云南界内途程》:“此等部落,皆东爨乌蛮也。男则发髻,女则散发,见人无礼节拜跪,三译四译,乃与华通。大部落则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巫,用相服制。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簖皮牛羊马皮。乌蛮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又《蛮夷风俗》:“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参见“爨”。
④白蛮,即今白族的先民。它由汉、晋时期的僰人演变而来,僰是“羌之别种”,也就是从氐羌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僰人最早分布在四川西部和云南境内。秦开“五尺道”和南夷道,都以僰道(今四川省宜宾)为起点,向南延伸经滇东北直达滇中地区。“五尺道”是西南夷沟通巴蜀和汉中地区的古代交通大动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往来其间。沿途皆有僰人居住。《水经·江水注》引《地理风俗记》说,僰字从人,被称为“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这是由于僰族同来自内地的汉族之间,相互交往较密切,吸收了较高的汉族文化,在当时的西南夷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而被冠以“仁”和“人道”之称,如西汉末年,朱提郡(今云南昭通)的僰人,已修了“千顷池”,种植水稻,冶铜技术较为发达,达到了同汉族相接近的水平。
《蛮书》记载:“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这里的所谓“爨”,是指当地统治者的大姓,即爨氏家族。在南北朝以前,爨氏家族是戍边屯垦的汉族移民中的大姓,就是从汉族官僚和移民中分化出来的豪强势力。据《通典》记载:“西爨自云本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七世祖事晋(为)
⑤东谢蛮,古族名。东谢蛮位于黔州(四川彭水县)以西150公里,629年(唐贞观三年),首领谢元深朝唐,中书侍郎颜师古见其服饰怪异,曾向唐太宗建议,画《王会图》以纪其盛。唐朝廷以东谢蛮地设应州,授谢元深为刺史,隶黔州都督府。应州下辖都尚(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应江(今贵州省榕江县)、婆览(今贵州省三都县西南)、罗恭(今贵州省雷山县)、隆(今贵州省台江县)诸县。可见东谢蛮主要分布在今黔东南及黔南一带。东谢蛮地方千里,宜植五谷,种畲田为主,每年都换地新垦。不征赋税。居民住山区,没有城镇,居“巢居”,这是一种传统的干阑式建筑。他们坐必蹲踞,可能当时还没有桌椅之设;平日刻木为契,尚无文字。酋长之属为“贵人”,百姓见贵人“皆执鞭而拜”,对于有功劳者,贵人赏以牛马铜鼓,对犯罪者则“小事杖罚之。大事杀之,盗物倍还其赃”。婚姻以牛、酒为聘礼。新娘到夫家,新郎必外出躲避,过十余天才归家的风俗。谢姓作为贵族,“自以姓高不可以嫁人”,所以不养育女儿,有溺女的习惯。聚集宴会时,击铜鼓、吹牛角,歌舞为乐,与僚人一样,他们是古代记载中使用铜鼓的民族。东谢蛮无论男女都留发椎髻,束以红巾:男子以锦绸或布作衫袄及大口裤,右肩上斜束皮带,上面饰以螺壳兽皮,佩带刀剑,十分英武。
⑥南谢蛮,古族名。南谢蛮首领谢疆亦在唐贞观三年(629)与东谢蛮谢元深一起入觐,唐太宗以其地为南寿州,授谢疆为刺史。次年改南寿州为庄州。下辖石牛(今贵州省省独山县,一说在惠水县)、乐安(今贵州省罗甸县)、石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新安(今贵州省龙里)、多乐(今贵州省贵定县)、清兰(今贵州省惠水县)、轻水(今贵州省福泉县西)等县,可见南谢蛮主要分布在今贵州省南部与广西的北部一带。唐末,部分地区为莫氏、尹氏所有,称都云蛮。
⑦西赵蛮,古族名。西赵蛮因首领赵姓而得名。贞观三年西赵蛮首领赵磨亦遣使入贡,贞观二十一年(647)以其地为明州,以赵磨为刺史,其分布地大约在今贵州省东部的思南县以南地区。西赵蛮的风俗与物产情况亦与东谢蛮相同。其地的东面有夷子,首领季姓,与西赵蛮是同一个民族,也有1万多人口,唐贞观中也遣使入朝廷。
唐 西平州 盤州
高祖武德四年①置,按高祖釋爨弘達②歸為昆州刺史,諸夷內附,因設郡縣。西平州在南寧之東北,陸地即其所屬。太宗貞觀八年③改盤州,領縣三。今縣治南即唐之平夷地,天寶末,南詔④取之為阿彥甸,又名阿名甸⑤,旋更名落溫部。
【注解】
①公元621年。
②爨宏达:唐西爨豪酋。白蛮。隋昆州刺史爨翫之子。开皇中,爨翫叛,文帝诛之,诸子没为官奴。唐武德初,高祖以宏达为昆州刺史,令持其父尸归葬。武德三年(620),遣使贡方物。及死,唐以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或说中有缺代。垂拱四年,爨干福曾任昆州刺史)。
③公元634年。
④南诏(738~937)是中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 越南、缅甸的部份土地。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所灭,建立大理。
⑤《陆良文史资料选辑》有“吾彦甸”一说。“吾彦甸”是否“ 阿彦甸”?
唐·樊绰《云南志·云南城镇第二》载:石城川,味县故地也。贞观中,为郎州,开元初改为南宁州。……又有夔鹿弄川,汉同劳县故地也。在龙河遇川南百余里。
五代 仍屬落溫部
宋 大理①段世因之
【注解】
①大理國(937~1253)中國中古時代國家。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甯建國,定都羊苴咩城,改國號曰大理。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人們對大理國的瞭解比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方,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
元 落溫千戶
元憲宗三年①,內附改為落溫千戶,屬落落溫萬戶。六年蒙古立摩彌部于南寧州,領納垢(馬龍)、溫宛(羅平)、普摩(越州)、落溫(陸涼),至元十三年②,改為陸梁州,領芳華、河納二縣。永樂初,省③芳華、河納二縣入州。
【注解】
①孛儿只斤·蒙哥(1208—1259),元宪宗。成吉思汗孙、托雷长子,蒙古族。1251-1259年在位。即位前曾参加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俄罗斯等地。1251年,被拔都拥立为大汗。即位后,以忙哥撒儿为断事官;以孛鲁合掌宣发号令、朝觐贡献及内外闻奏诸事;以海云掌佛教事;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以帖哥、阔阔术等掌帑藏;孛兰合剌孙掌斡脱;阿忽察掌祭祀、医巫、卜筮;以只儿斡带掌传驿所需;以孛鲁合掌必赤写发宣诏及诸色目官职。元宪宗三年(1253) 蒙古军攻入大理,段兴智东逃善阐,高太样被斩。元宪宗三年(南宋宝佑元年)。
②至元十三年即德佑二年(1276年)。
③shěng动词。免掉;减去;废除。
《元史卷六十一·志第十三·地理四》记载:“陆凉州 ,下 。即汉牂柯郡之平夷县。南诏叛后,落温部蛮世居之。宪宗三年内附,立落温千户,属落蒙万户。至元十三年,改为陆凉州。领二 县:芳华,下。在州西。河纳。下,在州南,治蔡村。”
《新元史》卷四十九·志第十六·地理四:曲靖等路管军总管府。唐为曲州、靖州。后没于南诏蒙氏,置石城郡。段氏因之。后为磨弥蛮酋所据。宪宗六年,内附。置磨弥部万户府。至元八年,改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总管府。二十年,隶皇太子位下。二十五年,升宣抚司。二十八年,以曲靖路宣抚司改立管军总管府。领县一: 南宁。下。倚郭。唐为南宁州,治石城,后没于南诏蒙氏,改石城郡。段氏时,乌蛮酋据其地。宪宗三年,内附。六年,立于户所。至元十三年,升南宁州。二十二年,降为县。州五: 陆凉州。下。南诏落温部蛮据其地。宪宗三年,内附,置落温千户所,隶于落蒙万户。至元十三年,改为陆凉州。领县二: 芳华,落温部之地,夷名忻歪,又名部封。元初,置千户。后改为县。河纳。下。治蔡村。蒙氏置陆郎县。元初,复并于落温部,置百户。至元中,改河纳县。
《新元史》的作者柯劭忞。柯劭忞(1850—1933)是清末民初的史学家,字凤荪、凤笙,号蓼园,山东省胶州市大同村人。
明 六涼衛
洪武二十二年,大將軍傅友德、沐英等以陸梁西南要地,請設衛屯守,命洱海僉事①滕聚于古魯昌地築城,即今縣治也。西平侯沐英攻取陸涼,擒帖木兒王子兄弟,召諭各部族歸款。尋有酋長劉氏五兄弟五人負固倡亂,今南海②地名劉五堆子即其寨也,侯統兵剿之。時值六月,陰霾清冷,“信是深山六月涼”之句,遂易“六”為“陸”, 易“梁”為“涼”,又以茲土為滇東要郡,設衛戍守,改陸涼衛,康熙八年③裁衛為州。
【注解】
①佥qiān事,官名。金代,按察司属官有佥事。元代,诸卫、诸亲军及肃政廉访司、宣抚司、安抚司等皆有佥事。明代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管理一省军事的长官)属官有佥事,无定员,分道巡察。清代初期沿置,乾隆十八年(1753)废。清末改制,部分机关有设,地位高低不一,多在参事之下,职务相当于科长。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各部亦设佥事,荐任,分掌各厅、司事务,常兼任科长,地位则略高于科长。
②今四河潘河头中原泽一带。《清史稿》卷七十四·志四十九·地理二十一:陆凉州府南百二十里。明置陆凉卫。康熙六年裁卫入州。东:丘雄山、平山。 西:老鸦、月砑、铁山、桃花山。南:终南山、天马山。交河即南盘上流,自南宁入,纳板桥河、关上河、干冲河、汇为中埏泽,折西流,纳大龙潭水,又西合西山大河、铺上河,入宜良,为大池江。东北:陆凉湖,与中埏泽相连,周百余里。南:天生关。西:木容关。北:石嘴头关。驿一:普陀。
③公元1669年。
《明史》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记载:曲靖府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二十七年四月升为军民府。领州四,县二。……陆凉州,东有丘雄山,下有中涎泽,即南盘江所汇也。西北有木容山,有关。又西有部封山。又西有芳华县,南有河纳县,元皆属州,永乐初皆废。西南有陆凉卫,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以古鲁昌地置,西南有乔甸,万历二年立营置戍于此。
民国《陆良县志稿》卷四· 武备营制:陆邑营制古无考,旧志洪武十四年西平侯沐英以为滇东西南要郡设卫戍。
民國陸良縣
民國元年改州為縣,改“涼”為“良”。
按邑紳牛星輝以陸涼之“涼”義近于薄,文嫌不馴,倡首呈請改“良”,嗣蒙政府批准,永為遵行。
节录《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四·云南二》
陆凉州(府南一百二十里。东南至罗平州百四十里,南至广西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澄江府二百六十里。)
汉牂牁郡县地。蜀汉属兴古郡,晋后因之。唐武德七年,置平夷县,属西平州。贞观八年,属盘州。天宝末,没于蛮。南诏号为落温部,大理因之。元初,置落温千户所,属落蒙万户。至元十三年,改置陆凉州。明因之(编户八里。)今仍旧。州山川环结,为险固之地。
○平夷城(唐复置平夷县,属盘州,后没于南诏。元置陆凉州,治于此。明万历三十八年,始筑土城,周二里有奇,门三。)
河纳废县(州南八十里,地名蔡村。蒙氏时,置陆郎县于此,后并于落温部。元初置百户所。至元中,改河纳县,属陆凉州。明永乐初,省入州。○芳华废县,在州西四十里,昔落温部之地,蛮名忻歪,又名部封,以近部封山也。元初置千户所。至元中改芳华县,属陆凉州,永乐初,废入州。)
附唐废县(在州东南。唐为盘州治兼领平夷、盘水县。后并没于蛮。又西昌城在州西南,当中延泽之尾,水绕城郭,南中之固城也。又有木栅羲城,在中延泽中洲上。其南又有骑思笼城,皆大理时蛮酋所筑。)
○丘雄山(在州东七里,上有方池,水无盈缩,分酾山椒,凡十八道,谓之十八泉。○木容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峰峦林木,苍翠可爱。又有满戍山,在州北二十里,高出群山,林木郁茂。)
部封山(州西四十里。山高耸,多花木,芳华县之名本此。其相近有石门,平畴沃壤,石笋森密,周匝十余里。大者高数仞,参差不齐,望之如井,东西行者穿其中,故名石门。又东出数百步,有离石,状类西岳三峰云。)
○中涎泽(在丘雄山下,即南盘江也。自府东南合潇湘诸水,至是汇而为泽。州境十八泉与南涧诸水皆注之。《志》云:南涧在州西北,东南注于中涎泽。)
○木容关(州西十里。又州北二十里有石嘴关,又天生关在州南九十里,皆自昔设险处。)
《读史方舆纪要》是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所撰。顾祖禹(1631~1692),字景范,一字瑞五、复初,号廊下,明南直(清江南)常熟人。
作者简介: 太祥坤,汉族,蒙古裔。先祖庄浪人氏,达达人也(蒙古族),明初南征,落籍陆良,赐太姓。岁在丁巳立春(1977年2月5日)生于乡土。字南乡,号龙海散人,又号海子庄人,自署木蓉山房、萃耕堂。200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工艺系,2012年结业中国美院成教花鸟专业。鄙人不慧,饭尙能饱,工作之余,写作书画,只为志趣。供职乡镇,做过宣传,编过书,当过村官。蹉跎至今,不惑之年,无一建树,甚感惭愧。闲暇时光,琐事本乡土民俗文史收集整理之事甚爱。
栏目主持:马升红
编 辑:刘治民
上一篇:【原创-马升红专栏】大爨悲歌
下一篇:陆良县西桥社区开展河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