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正值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传统的“火把节”,本身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但在云南这个地方,许多地方也同我们家乡陆良以汉族为主。同样作为自己的一个一年度的传统节日,但没有把“火把节”赋予更多的节日内涵。

当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一路看到摆摊卖羊肉、卖火把(现在街上很少见,这是政府管控和市民对生态意识的提高表现,只有少数商贩偷偷出售),自己多多少少都勾起童年在老家过节的情景,在这一天就是走朋窜亲,吃羊肉、玩火把、烧白素子、熏树虫、对山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过这个节日,连我们的爷爷辈也不知道。总之,对我们儿时是很快乐的一天,得吃羊肉,得玩火把,跟着大人熏树虫,听着大人唱山歌。从天亮到晚上十一多钟,都一到处利于兴奋状态,也多谢这个节日是在暑假,有得是时间和精力好好地吃个痛快、玩个痛快。

在我们老家,是地处陆良龙海山这一带,我们的村子就处在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间,村子依山坡而建,村前面有一条长年都不会干涸的小河,河的另外一边还有水田,而旱田主要的两边山腰上。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头十多天,大人们就开始张罗过节的事,找个晴好的日子把柴找好,跟村里面养羊的农户把羊定好,还有一件从三岁的小孩到二十多岁的小青年要玩的火把,有的甚至提前二十多天,就开始从年龄的大小选择粗细不同的树材,一般是村里面常见的青松,要笔直一点,选择好把树砍回家,大人们就开始自制火把,先把火把长短定下来,用斧子在树干上翻转着开一些口子,然后在口子钉一些木楔子,把树干一处一处撑开,变成网状,一是让树干容易干燥的快一些,一是在点火是容易燃烧,因为全身有许多空隙。

到了六月二十四这一天,晚上“狂欢节”的主道具火把已准备好啦,剩下来就是几家一起杀一只羊的事,从早上六点多钟,几家的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有生火烧水的,有杀羊的,接下来就是烫羊、除毛、火烧、洗净、解剖、除内脏、清洗,然后除内脏外,把羊砍成一大块一大块入锅水煮。这样一个上午就过去啦,只有静静等着五六个小时后,出锅剃骨切肉,在煮30多分钟,一锅清汤羊肉就可以分啦。在分羊肉时,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小孩们总是跟着大人,顺便可以偷一小块先解决馋。到了五点多钟,“盛宴”开始啦,一全家人,还的邀请了亲朋好友,围拢在桌子旁,有说有笑,一般是一个主菜——一大盆羊肉,另外加几个蔬菜,还有酒,米饭。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说家里的生产,还村里面发生的事,等肉够饭饱,天色已渐渐暗下来,下一场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火把狂欢节在夜色中悄悄拉开序幕。在村前主路上,从3岁到20多岁的群众“演员”正式登场表演,没有固定的套路,随心所欲,一条长2000多米的路上,成了集体“火把秀”表演的舞台,有的扛着火把飞奔,有的挥舞着火把,有的把几个火把架在一起,围着火堆跳来跳去… …,而其它村民就成观众,一路欣赏,一路聊天。还有的村民喜欢唱山歌,圏一块地方,用几个火把架起来,以火堆为界限,拉开山歌追逐赛。在一年宁静的小山村,难得有这样自发的村民集会。等火把快要烧完时,有大人们才想起快把端午节系在手脚上、脖子上的“白素子”剪下来放在火把上烧啦,大人们说,被“七彩绳”拴住不好的东西,连同绳子一去烧掉,投一个好运。还有的把火把玩了一会儿,就要到自家房前屋后的果树进行熏树虫,今日熏虫为明年有个好收成。就这样,每年一般都要热闹到晚上十一点多钟,村民们才慢慢地回家休息,也标志着一个隆重的节日慢慢落下帷幕,整个小山村的夜色中又慢慢地恢复昔日的宁静。

二十多年,这样的场景已成了回忆,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浓浓节日味在现在已变得清淡多啦,但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那时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