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正月十六 咋个要挤南大桥
2019/8/7 16:36:28 点击:675
陆良正月十六 咋个要挤南大桥
文/太祥坤
陆良的习俗,正月十五过小年,十六闹元宵,年才算过完。
至于元宵节,小时候喜欢,是因为图人多,爱热闹,可以捞青,可以看踩高跷、耍龙、跳狮子,看崴灯唱灯。元宵节偷青的习俗,鄙乡人称偷青为“捞青”。儿时正月十六捞青,祖母总说:“媄嘛,捞青么掐点青菜白菜叶子往身上拍拍,一年到头清清吉吉的,不要把别家的菜糟蹋”。元宵节捞青是我们小时候聚会打平伙(打牙祭)的玩场和吃场,那时每个小伙伴凑一个鸡蛋,两个面酥肉,偷少许白菜、青菜等等集在某家煮了吃。
青年时候喜欢,是憧憬“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调。元宵节获得无数词人的青睐。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当数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最为人称道的,应该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也四十不惑的年龄,如今是为了追究鄙乡人闹元宵的根。
关于元宵节逛南大桥,民国《陆良县志稿》地舆志七·风俗简单的记录:“......元宵各里张灯以庆丰稳(应当是‘穰’字),老幼相携游于会津桥,名曰‘祛百病’......”元宵节是古时农耕文化的表现。农耕的命脉在于水,水被龙主宰,古人敬畏天地自然,有了龙的信仰供奉,敲锣打鼓,耍龙跳狮子预示来年丰收,即娱神娱人。
关于南大桥,乾隆《陆凉州志》这样写道:“永宁桥,原名城南桥,又名会津桥,在南关外。洪武二十三年建,以木为梁,遇朽坏,动官银搀修,至万历间,官民捐资伐石于今桥之下首盘址建筑未竣,屡为洪涛所摧,至崇(正)祯九年,众姓复出资从于今之旧处仍架木为梁,今易石。”
民国《陆良县志稿》地舆志九·桥梁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写道:“......名板桥春水即此。”
1948年,会津桥木桥被洪水冲塌,时县府发布《倡建南盘江会津桥募捐启》上报省厅,终成一纸空白。1956年,陆良县人民政府规划,因经费问题,改建为石礅木面桥。1969年末,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而后多次维修改造,2006年6月改建护栏,栏柱头雕刻“十二生肖”。我晓得当时李昌华老师撰写了《会津桥重修碑记》,碑没有立,碑记也就没有用了。关于南大桥南大桥的老照片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驻陆良机场美军飞虎队随军记者伯特·克拉夫奇克拍摄的照片。
直到现在,元宵节晚上,游人潮涌,大家都要逛南大桥, 丢石子 “走百病”。挤到南大桥上,默许心愿后,往江水里扔三个小石子,点三炷清香,也有清香上裹印有“清洁平安”和神像的“甲马”或三张黄烧纸的,丢石子后放一封炮仗。丢石子点清香意为求神保佑家庭清清吉吉、去病免灾,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炮竹声,焰火光,眩目震耳,夜静方散。转回家时,人们都会到到盘江街夜市或多或少购买馓子、米花糖、花松糖、杂糖等传统手工食品,带回与家人和亲戚朋友分享。这个习俗的起源准确时间今难于考证。
辛巳(公元2001年)正月十六,县上安排各乡镇组织文艺队参与元宵节活动,文艺队从四门入城,汇集同乐广场,是最热闹的一年,当年中枢镇代表队有两支花灯队,队员耍龙、踩高跷、颠倒毛驴、玩蚌壳、猪八戒背媳妇、崴旱船等。在此要说一下颠倒毛驴,道具毛驴是蔑织布糊裱彩绘的,也叫“抱马”,沙浪子的彩扎艺人绘制作。过去有句话说“岳家的画工,邵家的织工”。
2001年春节后至今元宵节有组织的大型活动就没有办过。曾经见惯了的事宜,不以为然,一旦慢慢的消失,才觉得这些熟悉而陌生的场景何等的重要。据说,旧时陆良时兴东门观花,“东门观花”的事是说冬季到东门外的普济寺看茶花,又说是到法华寺赏梨花,法华寺后来称小庙,在大泼树村,《乾隆陆凉州志》写道:‘法华寺,东门外有涧水萦回,梨花每仲春晴和,游人往来,恍如白云堆里。’民国《陆良县志稿》记载:‘法华寺,在土桥’;“南门投石”即是元宵节逛南大桥,还有“南门花鼓”一说;“西门踏青”是清明节到西郊西华寺一带游玩,即方志所说“是日士女游于西郊谓之踏青”;“北门跑马”是说北门外昔日有跑马台,官军操练的场所,也叫校场。
反正昨天成了过去,明天的到来,今天也将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回忆......
(注:文中插图老照片为伯特克?拉夫奇克(krawczyk, bert a)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所拍)
(文/太祥坤)
上一篇:条状云惊现陆良县城上空
下一篇:陆良县西桥社区开展河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