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文化馆 主办 加入收藏 | 其他分馆 | 信息反馈 | 回到总馆
首页 > 略论陆良武举画家罗光耀的梅花及赏析

略论陆良武举画家罗光耀的梅花及赏析
2019/8/5 15:57:27   点击:3290

略论陆良武举画家罗光耀的梅花及赏析
  • 陆良县融媒体中心2019-07-25 15:46:38
  • 编辑:张敏霞

山梅自在开   花开独知己

——略论陆良武举画家罗光耀的梅花及赏析

太祥坤


引 子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元代  王冕


     梅兰竹菊四君子,历代文人所钟爱,或歌咏弹唱,或书写画作。自宋元明清以来,画梅高手亦层出不穷,最有特色的是宋代杨无咎画梅清疏淡远;元代的王冕的梅花高简逸雅;明代的陈録画梅触目繁荣;清代的金农所作梅花古拙纯真;近代的吴昌硕画梅雄浑磊落,潘天寿画梅于古法之外别开新境。

    听过陆良人罗光耀善于画梅花的故事多年了,方志上也三言两语的记录,当然还有同时期的罗星源(字仙槎),罗星源的梅花真迹未曾见过。现在单说罗光耀的梅花,在陆良博物馆馆藏作品梅花图轴4件(六尺对开);后裔所藏四尺梅花图轴一件。梅花图轴画面无论是构图、线条、墨色,格调还是比较高的,画面透出的梅花气息,让人眷恋。他的梅花反映出清末民国初期本土非主流画风的时代特色。

    断断续续的写来,故事不能打住,昔日文人常见的翰墨雅事,缺失或者并没多少记录的东西,顺着字画的展开,加之我走访罗光耀的重孙罗崇文,资料的发现,故事接着开启。

出身行伍一门风雅

    罗光耀(清咸八年戊午<1858>五月十五——民国六年丁巳十一月朔一日<1917>)字映楼,号叔磐,陆凉东门街人。授昭武都尉,任鹤丽普洱守备。

罗氏壎篪堂构全图(光曙、光暄、光耀、光灿四兄弟与子侄合影) 光绪时期昆明“二我轩”照相馆拍摄

      陆凉东门街罗氏始于清代乾隆时期落籍陆凉州。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朝廷委派罗世达到陆凉州出任守备,其子罗端(字楷如)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甲子武举,被委任陆凉城守营千总,诰封武德骑尉。罗世达有二子,长罗端,次罗宽。罗宽事迹不详。

      罗端与杨氏生三子,长盖臣(字珮绅,诰封武骑尉),次勋臣(字赞廷)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恩科经魁(乡试前五名为经魁),三子万年(字永图)武举都司。

罗勋臣有四子,长同春(字和卿)蓝领守备;次兆春(字吉庵)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举人,历任千总蓝翎守备,赏换花翎,即补堵阃府;三锦春;四潇春,镇守龙陵;弟兄四人均中式功名。清代都阃为官名,即都司。清时在武官职衔中设游击,都司等职。都阃是四品武官。     

      罗兆春配朱氏(四品贡人),生四子,长光曙(字晓楼,号伯埙),增生,选用府经历,府经历是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次光暄(字晴楼,号仲篪),增生,选用县丞,县丞是县令的助手,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三光耀(字映楼);四光灿(字炯楼,号季笙),训导,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民国七年,乡绅和商人推其任陆良商会会长。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蓝翎用鹖羽做成,俗称“野鸡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员使用;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须经皇上特赐方可佩戴,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

      《新篡云南通志?卷二百三十七之艺术传二》记载:“罗光曙,字晓楼,善绘松鹤,米山尤擅其胜。”山水师法米芾水墨山水一脉,宋人米芾山水人称“米氏云山”。民国《陆良县志稿》艺文志记载罗光灿的诗歌,摘录三首:其一《石峰积雪》“西风料峭倍严寒,峰北峰南雪尚攒。谷口寒封樵子路,天开画景壮游观。”其二《西华踏青》“西华古刹甚璀巍,士女如云绕翠微。夹岸村深莺巧唤,踏青人尽醉未归。”其三《牛山清暑 》“西山爽气景清凉,快我胸怀暑退藏。直到云深人少处,松风四面透衣裳。”《陆良县志稿》记载:“罗光灿,廪贡中书科中书。”罗光灿是优廪生,中书科中书是前清一种嘉奖的称号。

      罗光耀出生于书香行伍世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罗光耀画上闲章一枚印章内容为“陆坪罗氏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卿曾进士 ”,这枚印章名副其实。下面还会叙述。

科场中式致仕军旅

      据我走访东门街的耆老和其后人所讲,据老照片上来看,罗光耀体貌魁梧。其人性格刚毅,膂力强壮,武艺精湛,能舞动一百来斤重的练功石。

      罗光耀受其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嗜武。他幼时习武学文,在长辈的指导下,起早贪黑,勤奋用功,练就一身好武艺;同时习“武经”等兵法典籍。方志记载过陆良“民情微悍,以昔时军伍气渐使然也”。虽说那时武举稍逊于文举,而陆良民间习武者众多,练武者唯有获得武举资格,才有跻身仕途,逐步升迁的机会,从而光耀祖庭,庇荫后辈。其受时事影响,雄心壮志,决心仕途,科举是好多读书人的向往。在那个时候,罗光耀受家庭的影响,习文习武以备科考。

罗映楼晚年画像

      武举,是封建社会由兵部主持考试以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科考制度。清代武举的考试科目和顺序有所变更,程序依仿文科,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考试。在县、府考叫童试,考中者为武秀才;在省城进行叫乡试,考中者为武举人;在京城进行叫会试,考中者为武进士。光绪中期,罗光耀赴省城昆明参加乡试中式,取得武举人资格。

      清朝的武举考试大概考拉弓、使刀、举石,合格者再考策论武经。当年罗光耀在乡试中武力绝伦,一路过关斩将,最后一关是举石,三次试举中能一次成功者即为考核合格。这种练功石我见过,武进士罗福海的练功旧物。罗福海与罗光耀为本族罗氏,罗福海住今罗家小街,故居今保留前部分。罗光耀住东门大街,故居已毁去,今移民开发局是其旧址。

      即成传说甚而让人渐渐遗忘矣。据其嫡重孙罗崇文说,其坟墓在芳华境内的小黑山,可惜墓碑毁于破四旧时期。

邂逅襄勤屡建军功


      《陆良县志稿》卷四武备志之武功载:“罗光耀,字映楼,武举。随闽抚岑渡海开山抚番,旋滇,攻剿永昌府属首匪全殿扑灭,保千总守备衔。匪复援越南,克服宣光、临兆、光威各府,奏奖花翎守备,光绪三十一年厂匪造乱肃清石屏、临安,保升都司。历任鹤庆、普洱等镇守备,兼代理中衡游击。”游击,清代武官名,从三品。 开山抚番是清政府对台湾土著族所采取的一条重要政策。意指开发后山,安抚高山族(清称生番),是海防钦差大臣沈葆祯所提倡的政策,后由刘铭传延续。

      罗光耀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文武双全,流传下来的《罗氏析居映楼自叙篇》是其在光绪甲辰(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桂月中浣(八月中期)写就,摘抄部分如文:“......孰料己卯(公元1879年)科邀一第,紫气初将东来,庚辰岁逢二月,严君竟自西归......继承兄命,从事西林襄勤,抚闽二载,戎马倥偬,不遑居处。会襄勤历任滇督,始随伺回滇......由滇黔历两粤,由两粤至两湖,由两湖经三江,安淮川浙,山陕苏闽,河直顺北。车马烦殆,公威治任。复置会试,因假入都,继办上洋军装重务,寒暑数易,星霜迭更,万里从公,辛苦备尝。己丑(公元1889年)旋滇,不幸慈亲鹤驭西还,襄勤星陨南天......回忆半生辛勤,将没就淹,奋是一作冯归,卑就微职,备守鹤丽、普洱、临元等镇......迄今目睹时艰,念‘既乏夷吾富国之才,讵有景略匡时之志’,一官恋恋,复欲何为,‘不如改组归田,叠石为山,穿沼蓄鱼,栽花种竹,遂我初服,名利场中,飞復我侧足地矣!’但所恨者,官卑禄薄,清风两袖,十载归来,依然故我,庭闱言私......”

 老照片上“二我轩”款识

      从罗光耀的自叙来看,他随岑毓英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立下战功,以军功奖掖,罗光耀得千总,赏戴花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又回到云南,同年母亲去世;6月岑毓英去世。光绪二十一年,借补临沅镇前营千总。半生的经历,感慨良多,虽然他做了军官,但收入不高,他在自叙中所述“依然故我”,换言之自己一切跟从前一样,生活没有变得更好。比如,他在自叙中引用乾隆年间人和邦额(《夜谭随录》的话语“既乏夷吾富国之才,讵有景略匡时之志”、“名利场中,飞復我侧足地矣”等。他尝遍了人间冷暖,仕途也坎坷不顺。他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下决心不与腐败官员为伍。他秉公办事,疾恶如仇,惩恶势力。在权贵当道、腐败之极的晚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罗光耀是一个清廉、正直、淡泊的武官。他看惯了人世沧桑,对功名利禄无意,有改组归田之意。

      罗光耀的为人品行,是值得时人称道的,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详细史料记载,我只能从零星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其大致情况。罗氏兄弟四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公元1903年)分爨(分家),所有应分之件,做四份均分,开列清单明了。邑人生前清贡生梅融泰(字叔昭)在罗氏兄弟分爨序言谨识:“......公(光耀)之为兄弟者,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外可为闾之标准,内可作子孙之懿范,予不揣固陋,略陈数语,敢谓尽表其实云。”罗光耀教下武弟子资以仁在序言中题跋:“......有近于朱夫子之格言,不仅为罗氏之家训,亦可当时之标准......想夫子氏族风范,品正行端,久钦重望.....”;姻弟王鼎写道“启后承先局量恢,天生大木是良才。敦伦立纪修身学,治国齐家名世才,豪杰经纶今复覩,圣贤面目又重开。昭昭义礼星云灿,播得身华列上台。”;四弟罗光灿评论兄长罗光耀写道:“映楼三兄薄宦在外,勤慎从公,关山跋涉,阅遍诸省,自奉俭约,深知大义,积有薪水,添制器用,渐添衣物,维持大局,辛苦再三.....”

东门街上罗氏兄弟子侄拍照片时的罗家大院今犹存

      由于罗氏弟兄四家人口众多,分家后,罗光耀与四弟罗光灿各出负担一半资金,于民国四年正月在东门街之前给唐姓人家买下的地皮上修建庭院,民国五年八月完工,用去银元伍仟左右。罗光耀分住前层临街五间房,罗光灿居住后层五间。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肃清匪造乱,他提出解甲归田,朝廷答应了他的请辞。罗光耀晚居惜阴山房。书画落款中的“惜阴山房”,“退思补过轩”,“退思斋”即东门街上的庭院。归乡之际,罗光耀热心桑梓公益事业,比如其倡导在县城四周种植桑树美化环境而成。街坊纠纷主持公道,调处让人心服口服。

      罗光耀一生画梅多少,说不清楚。他画的梅花:铁骨铮铮,枝干虬曲苍劲,潇洒自然,毫无做作气。他吟诗作画自娱,题画诗或长或短没有雷同,句意必有所托。每成一幅,必盖一章曰“得一知己可以无恨”。可见罗光耀对梅的爱是那样的刻骨铭心。看到铁骨铮铮罗光耀的情怀,令人感动,令人敬佩,令人深思。

罗光耀故居遗址一角

      罗光耀的故居,即惜阴山房,1952年陆良土地改革运动被没收,先后做过农会、法院、水工队、畜牧站办公地点。而后划归县农业局,1988年4月县农业局建盖综合大楼被拆除,当时一个雕花石缸被施工基建队损坏,由基建队赔偿给罗宗祜。罗宗祜即罗光灿先生的孙子。

罗光耀手稿之一

画梅题诗荡涤心胸

      罗光耀不是一个职业画家,但他擅长画兰。他军旅空余间业余从事绘画,专工梅花,一生画了多少幅梅花图,没有人说得清,也无法统计。由于“破四旧”及文革销毁,他的传世梅花作品不多,加之1958年困难年代,被后人变卖一些解决吃饭问题。

今以陆良博物馆馆藏四副梅花图轴及后裔所藏梅花图艺术特色分述如次 :

     图一:该梅花图轴水墨绘老梅蜿蜒横斜,左下角出枝,呈“§”,起承转折,开合自如,出于自然。枝间的梅花,吐蕊绽放,生机盎然。力求画面平衡,右下角题诗。“花开南国艳三冬,错节盘根真气钟。只为调羹名色重,故挥纸上荡心胸。”今译大意:梅花开在三冬季,老梅刚正显骨气。写就梅花真名色,挥在纸上涤心胸。

     图二:左下角出枝,呈“)”走向,主干挺拔,细枝劲挺,枯眼斑斑。为打破空白又在“)”中出枝,虬枝曲折盘环,枝蕊参伍以变,淡墨圈出花瓣(圈花法),花朵繁复,枯湿浓淡极富生机。右上下角留空,题诗为三角状平衡画面。“笔画梅花雪白银,算来薄宦未全贫。官穷莫笑无珍宝,玉树琼枝赠与人。”今译大意:笔写梅干圈白花,虽作小官不算穷。莫笑官贫无珍宝,高洁梅花送与人。

陆良博物馆馆藏罗光耀梅花

      图三:右下角出枝,呈“3”走向,横空苍朴,墨气淋漓。繁花古干,满树东风。 左下角题跋以平衡画面。落款为“时在宣统辛亥年立秋节后五日映楼试墨与退思补过軒”。公元1911年立秋后五日“试墨”二字可见当时画家得到好毛笔试笔,抑或得到佳墨块检验墨的质量。

      图四:右下角出枝生发,基本呈直线走向,出枝打破左下角空白。梅干有粗有细,老干多淡墨,细干用墨较深,画枝用淡墨。干枝阴处可用深墨破,苔点随笔而上。梅枝布局,注意空白,上面两角留空,中间空白呈平行四边形,依形题诗平衡反倒有不尽意处,若枝干处处到边,亦不能说明完整。“窃学梅花未学诗,吟成俚句亦参差。虽然未读书千卷,也肯调羹手一枝。”今译大意:偷学梅花没学诗,作诗近似俗语句。没有读书千多卷,手写一枝梅花香。

       以上四副梅花图轴总的说来:仰枝式布局,欣欣向荣,振奋激昂,章法纵横,开张奔突,表现坦荡,痛快淋漓。

梅花图轴(四尺)

      罗光耀的题画诗通俗易懂,其人谦虚,为文质朴,款款深情,缠绵悱恻,常常和他的画融合无间。据我所知,罗光耀后裔藏有一副四尺梅花图轴。他作画,兴之所至,自然成趣,这幅梅花题画诗为:“春信枝头一样催,南先北后费猜疑。何如戏泼金壶墨,顷刻能教满树开。”落款为映楼耀试涂于蒙阳署廨。钤印名章朱文“映楼”,下闲章朱文“陆坪罗氏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卿曾进士”;左下白文压角章“梅阁留春荷亭消夏自娱而已”;右上题跋拦腰章夔龙边白文“钦赐花翎”。“蒙阳署廨”应当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回云南之前在四川蒙阳驻军时所作。写此梅花图时,蒙阳还没有太多春天的消息。那天,映楼一时兴起,研磨作梅,忘记军旅劳苦,马上就沉醉在泼墨写梅而难以自拔,感受春风微茫的到来。

罗映楼“钦赐花翎”书画印章

      从他的传世真迹钤印来看,印章有名章、闲章。名章:映楼(方形朱文);光耀之印(方形白文)。闲章:松竹风姿鹤性情(方形朱文);得一知己可以无恨(方形朱文);读未见书如逢良友,读已见书如遇故人(方形白文);陆坪罗氏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卿曾进士(方形朱文)。鸟虫篆(圆形朱文):凤鸣。“种五色瓜”(圆形朱文),五色瓜,即东陵瓜。典故汉初有召(邵)平 ,本秦东陵侯 ,秦亡,为民,种瓜于长安城东,故称。“不种千株橘,唯资五色瓜。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孟浩然《南山与老圃期种瓜》”。从其闲章可见其情怀、志向、交往,寄托着隐衷心曲

    罗光耀的书斋画室名称:退思补过轩、退思斋、惜阴山房。

老照片上的磉科石雕“蛟龙戏水”被毁坏的磉科石雕“蛟龙戏水”

门裙木雕“喜享太平”(喜鹊、大象、苹果)

略论其画风格独具


      罗光耀擅长画梅,昔人以梅花为题材的绘画多师法宋元明,清代末期的罗光耀画梅又不拘于前人,所画梅花纯真古拙,于平淡中富新意,超凡绝尘。“笔墨”、“线条”、“气韵”等变化是其内在精神的表达。虽然是表现梅花傲霜凌雪之神。其实他通过画梅来表达自己嵌崎、磊落、孤傲、正直的胸襟。

      罗光耀画梅,师古人,师自然。他在画上落款曾有“摹东林先生笔意”,“东林” 是谁,暂缺考证。

(一)形式美

罗光耀的梅花作品风格特色:古拙、冷艳。作品造型生动,意境深邃。祟尚自然天成之意趣,开合有度,重在写神写意。不拘成法与古人,重视师法造化。以心境来抒写性灵,所写之梅,富有情趣,高古冷艳,深含内蕴的意境。  

       罗光耀的梅花师古人之意,不师古人之迹。师法造化,在形式上诗、书、画、印结合,作画参与了书法功夫。

(二)笔墨美

    罗光耀所绘梅花特点简概为:用笔简约、疏朗、清新、淳古、空灵、自然。用笔劲道,笔实不呆,纵横捭阖;写枝劲挺有力,中锋韧笔。出笔有势,刚健灵动;用笔平实,轻松自然;顿挫有法,稳重淳厚。运笔腕力臂力互为。

      用墨浑厚古朴,老干以淡墨润笔“写”出,水墨交融,酣畅淋漓。淡墨圈花,花丝前后左右攒聚。浓墨画树眼,点苔落落有致,与淡枝干形成了鲜明的层次感,画面浓淡有节律,使之浓而不板,淡而不薄,呈现出清奇与幽冷的气息,笔与墨相结合,凝炼成独立的笔墨语言。

后   记

    书画,除了一些实用功能外,这本来只是一种旧日文人的寻常风雅事。旧时春风、月色已经渐渐退去、近代大潮将汹涌而来,在今天历史当口如何“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看来显然别有一番滋味——由此,罗映楼的梅花不是只是他一场旧梦,更是那个时代文人的一次精神怀古,也是后来人对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的隐秘眷恋,精神上的寄托。

罗家老井(今移民局机关大院)

    陆良,在从前由于偏处一隅,本土的书画家没有受到公正评价。当然,也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导致写美术史的人没见过这些作品而忽略了。这也是我篡写此文的初衷。中国画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和有着清晰的历史继承性,本地域文化人物罗光耀的梅花绘画值得认真的加以整理、研究。今撰写此文,简要从陆邑乡贤清光绪武举人罗光耀的人生轨迹试论其绘画风格,对于作品的气韵和节律因资料短缺,渗透着哲学和文学意识,形成特有的概念和规范在此只是简单的说一下而已。


上一篇:中枢街道召开公民(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动员会
下一篇:陆良县西桥社区开展河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