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乡村新建的房屋,大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几乎没有木结构的了,老瓦房也在一天天减少。所以,关于建造木结构房屋时“飘梁”的情形,已成为温馨而美好的记忆。
“飘梁”的情形我年少时见过,但知之甚少。关于“飘梁”的仪式与习俗,是本家的太光怀三大爹讲给我的。三大爹今年65岁,16岁跟随其大舅高会元学木匠手艺。三大爹算是跟了名师,今象嘴村王家宅院就是“掌墨师傅”高会元的手艺,老宅院“五柱落地七架梁”,属于民国初年的建筑,门楼上的“鲤鱼跳龙门”木雕今天还在。
三大爹说,“大梁不正二梁歪,三梁不正倒下来”。由此可见,对于木结构的房子来说,上梁这道工序有多么重要。至于梁的材质,三大爹也说,整根的椿木是最好不过的,即使找不到整根的椿木,也得找些零碎的椿木做楔子。因为陆良民间有个说法,椿树乃百木之王,可以镇百木之邪,起屋盖房,有了椿树领头,杂木便会各尽其责,不敢兴妖作怪。
为不与有关禁忌犯冲,上梁仪式一般都选在日出东方之时。首先要烧山神马子、香火纸烛,供斋茶素席,而后在梁木中间放银钱毫子之类辟邪镇物,在中梁木上方的正中心凿出一个长方型的小孔,用来放“五子五香”。五子为:谷、麦、荞、玉麦、粟。五香为:茴香子、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还要放铜钱、银半开或五分、贰分、壹分的毫子(有铜毫银毫之称,其实一角的银币才称毫子,陆良人把硬币统称为“毫子”)。放好后,重新封合。
接下来是“祭梁”,主人将早就备好的一块四四方方的红布递上来,木匠师傅接过,将红布正中心对着中梁包裹。主人家长子或长孙要背红,跪在新堂屋中间的席子上。中梁上披挂长长的结有绣球的大红布飘垂下来,俗称挂红。梁上贴着大红纸是写的“紫徽高照”“旭日东升”或“紫气东来”等吉语。
“祭梁”完毕,正式开始“上梁”,也称“飘梁”。飘梁歌是仪式中最为精彩的乐章。飘梁歌的内容很多很长,极富地方色彩,除口头流传固定的外,还有即兴创作。泥水匠、木匠往柱架上爬,边爬边唱,泥水匠唱道:
手抱中柱团团转
脚踩莲花步步高
步步云楼步步高
脚踩云楼上九霄
鸳鸯要成对
凤凰要成双
左手扳着青龙角
右脚编在黄龙腰
老龙老龙你莫犟
我骑在你背干上
此柱此柱
对面师傅有什么的出路
此梁此梁
对面师傅有什么的讲场
泥水匠接着唱:
不会说来不会讲
我就讲讲我的墨梁
大麦尖尖
小麦圆圆
大麦生在河广二省
小麦生在本州二县
四五月间耖犁一次
八九月间飘撒种粮
十冬腊月麦子盖地
正二三月麦熟的旺旺
张铁匠
李铁匠
打把镰刀扭月亮
粗石磨来细石铛
铛的锋来芒的快
快快的锋芒
大麦割得啧啧①响
小麦割得齐桩桩
奓角的牯子②一对
撆pie角的母牛一双
拉到张三娘家场上
张三娘
李三娘
来铺场
铺的四角的方样
两把连耞鸳鸯打
打得粉化的碎穰
奓角扬叉来挑草
细叶子扫把来打扫
风婆娘 放风来
扬的干干的净净
净净的干干
东方的太阳
挨它烤得散散
把它晒干 抬到黄河的岸上
前一晾 后一晾
晾得哪样光灿
张果老的毛驴子驮到磨坊
头面磨得白如雪
二面磨得白如霜
来到张三娘家灶上
包子做得千千万
馒头做得数计二双
厨师不敢吃
主子不敢尝
拿来给二位师傅飘撒中梁
一撒东方甲乙木
二撒南方丙丁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
四撒北方壬癸水
五撒中央戊己土
土神木神来做主
盖成新房一代比一代富
吉祥的颂词刚一唱罢,泥水匠就大声问道:起梁、起梁,对面师傅有什么讲场?
这时候,木匠开始往柱架上爬,边爬边唱:
这棵梁
这棵梁
不是子母树
也不是紫檀香
本是一棵好中梁
生在乌鸦之箐
长在北沙之岗
大叶子团团遮太阳
细叶子尖尖遮荫凉
张铁匠 李铁匠
打把斧子月牙牙
粗石磨来亮堂堂
细石磨成快快的锋芒
快快的锋芒
手抱斧子来砍你
把你砍得一塌的平
奓角的牯子一对
撆角的母牛一双
拉到主子家的场上
拿起墨斗弯子③来吊线
把你吊得四角的方
把你膼zua④得那么的平
拿起推刨来推你
把你推的那么的光
拿起索子来拴你
把你提到主人家房上
这棵梁生的长
主子家辈辈儿孙满堂
这所房子盖的高
脱下蓝衫换紫袍
这所房子盖的宽
主子家辈辈出来做高官
有人听了还不过瘾,大声喊:再唱一个,再唱一个,泥水匠继续奉承道:
这所房
这所房
砌墙的是四大天王
和沙灰的是哼哈二将
挑水的是四海龙王
脱土墼的是四大金刚
王母娘娘来笼火
雷神公公来推磨
有的泥水匠尊奉旧制,熟记《鲁班书》中上梁吉语,比如唱:“日吉时良大吉昌,张郎伐木鲁班装,松柏长青做梁棒,四面推得光又光……。”也有随口自编自唱的,如《上梁踩梁飘梁粑》:
天上喜鹊闹喳喳,主家上梁飘梁粑。
万丈高楼好跑马,踩梁要丢飘梁粑。
我今说个四言八,大家恭贺主人家。
富贵双全人财发,主家请吃飘梁粑。
一瓢龙头,辈辈子孙出来做诸侯
二瓢龙腰,脱掉蓝衫换紫袍
三瓢龙尾,辈辈子孙出来当县委
……
中梁便在泥水匠、木匠二位师傅悠扬顿挫的赞梁词吟唱中缓缓上升,升到柱架上后,中梁与堂屋两边的中柱榫头衔接固定,长串鲜红的炮仗就被点燃。
泥水匠、木匠师傅各骑在中梁的两头,在烟雾升腾、声如惊雷的炮仗中朝向新屋场里抛撒爆米花、包子、馒头、小粑粑、果瓞子⑤、饼干和毫子。
小娃娃们大声地叫喊:“往这边撒!往这边撒!”从空中飞落下来时,娃娃们便涌上去哄抢,你抢我夺,缠在一堆,煞是热闹。等忙过“秋梁粑粑”后,大人们还会跟小娃娃一起用篾片掏人家柱子与磉窠⑥缝隙之间的硬币。
上梁之日,除梁上要贴大红红纸写的 “紫微高照”、“旭日东升”、“紫气东来”等吉语外,两边的立柱上还贴有“三阳开泰,五福临门”等联语,也有地贴二十八宿和八卦的。
“飘梁”那天,要是对师傅们招待不周,或是过分冷落,对掌石掌墨师傅不说奉承的话,掌石掌墨师傅就会用挖苦的话语嘲笑主人家:
腊肉皮子不得尝
臭皮酸菜吃掉几?(wong)缸
大儿子媳妇抱锅
二儿子媳妇抱窝
萝卜头子吃掉几大锅⑦
……
掌石掌墨师傅还会问“柱子后面给有人?”不明就里的人回答:“没有”。转弯抹角地说让主人家不利,后辈人丁不发不旺的损人话。
飘梁后,木匠师傅会用老蓑衣把中梁包红的部分盖起来,为的是防雷击,防雨淋。民间认为“雪飘梁,雨飘坟。”即上梁完毕,时逢下雪,视为大吉;坟葬毕,时逢下雨,视为大吉。”直到钉上椽子,盖上瓦后,才拿去老蓑衣。
现在,乡下不再建盖木结构的房子了,飘梁歌的歌声也已经远去。但是即使现在建盖钢筋混凝土房子,在搅拌混凝土那天,建房主人还会在中梁上方放置铜钱、银钱和毫子,依然保留着挂红辟邪的习俗。
【注释】
①啧啧:象声词,割麦的声音。
②牯子:陆良土话,指阉割后的公水牛。
③弯子:陆良土话,木匠所用的直角尺。
④膼zua:陆良土话,在此指木匠用锛斧整平木料。
⑤果瓞子:陆良人做的糕点中的一种糖果。
⑥磉窠:方言,柱礅或顶柱石。
⑦抱窝:陆良土话,指母鸡抱孵小鸡。
作者简介:
太祥坤,男,1977年出生于陆良县,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供职街道办事处,基层群文工作者。长期从事地方乡土民俗和地方文史收集、研究,自行进行田野调查。多年来参与县级文化文艺方面的书籍编辑统稿、校稿及部分章节内容撰写,纪录片《爨乡陆良史话》部分章节撰稿。个人美术史论《骑驴人是“谁”——略论温聿新的绘画状态》一文发表于《源流——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云南美术史与论》(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明末清初陆凉州文人画家方正阳生平考》发表于《云南文物》2019年第2期。另有摄影作品《陪伴》2020年6月入选云南省第二届生态环境书画摄影展。
编辑:李永庆
审稿:王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