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故事会】另一种乡愁八月十五
2018/9/18 16:08:24 点击:1274
儿时香味钻心痒。小时候,喜欢过节,就图个吃。春去秋来,再过几天,中秋节就要来临。往龙海山颠爬上来的那轮中秋的圆月,年年如期而至,匆匆穿梭来回。晃眼间,我已跨入不惑之年。那些渐行渐远的中秋往事,历历在目。融融月色,循着我的怀旧情结,定格在我记忆深处,亲切、温馨,写下我的节日,我的八月十五。
敬月
农历八月十五,恰是“三秋”前后各半,也就是别处说的中秋节、中秋月。旧时陆良人过八月十五如何过?乾隆《陆凉州志》岁时篇记载:“中秋,设果饼敬月、玩赏,并交相馈送”。民国《陆良县志稿》在风俗篇沿用乾隆《陆凉州志》记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凋敝,物资匮乏。八月十五也吃不上月饼,仅仅吃大饼子就算不错。那时八月十五准备过节的食物有大饼子、蜜香梨、石榴、核桃、板栗,还有青黄豆、青玉麦。奶奶生前,每年过八月十五,月亮初升,奶奶总要祭月,把大饼、核桃、板栗、水果放在筛箕里,月亮上来的时候,抬着筛箕朝着明月三叩首、鞠躬揖礼,说些祈求平安清洁的话语。老辈子把月亮称作“太阴公公”。奶奶拜月、供月后,把大饼切成一牙牙的,一家子围着吃供品,阖家团圆。
那时的大饼子用荞面或麦面做壳,里面包着白糖,虽然没有如今五花八门,包装花俏的月饼精美。但是,那时纯天然粮食制做的,味道淳朴,令人回味。
核桃是铁核桃,要用锤敲着掏吃。也有夹在门边关门夹破吃。板栗我们会用来制作玩具“扯螺子”,在板栗上用大针穿两个孔,连上粗线,转上劲,两拇指来回拉扯,板栗转的飞快,“呜呜”的响。
送节
过去八月十五还有送节的习俗,点了香灯(订婚)之后,男方要到女方家送节礼,用背箩背几个大饼,大饼要双数,少许核桃、板栗,还要带一套衣服或其它什么的。女方家收下节礼,留两个大饼在背箩里,回礼是姑娘绣的一双鞋垫或做的鞋子什么的。今天,好像没有送节礼这回事了。
送节除了八月十五,还有过年要送。主要是碓嘴粑粑,即饵块。饵块也要成双,少的8筒,多的16筒。
童谣
在陆良关于月亮的老童谣,没有留下多少,我仅仅记得一首。写如下,注方言音,说起来才顺口、押韵。
大月亮小月亮\哥哥出来做木匠\嫂嫂出来推糯米\糯米香\嫁姑娘\姑娘矮\家螃蟹(hai)\螃蟹过桥\见着泥鳅(qiao)\泥鳅跳水\见着小鬼\小鬼卖菜\卖给奶奶\奶奶切菜\切着飘带\公公放马\挝(zhua)着大胯。
轶事
这是一个八年前我听来的故事。80年代初的一个中秋节,滇剧团的好多年轻人到袁东浦先生家去玩。中秋时节,先生没有大饼、月饼等食品招待。先生找了付扑克,说道:“你们打牌,没有吃场,有两个青黄豆,等一下煮得后大家吃”。
他把黄豆角摘了,用锑锅在炉子火上煮着。由于大家玩的高兴,不留心锑锅里水烧干,炉火把锑锅烧通了个洞,锅内的青黄豆也煮糊。本来相聚,没有把酒望月,反倒出了这等事,先生于是自嘲,作打油诗一首:
八月中秋中
扑克打冲锋
锑锅烧个洞
过节一场空
先生这首打油诗,它通俗、亲切、幽默,暗含讥讽,风趣逗人,富有个性。
歌声
1985年有一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讲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背景下的故事。我上小学三年级时,音乐老师在班上教唱《十五的月亮》,手风琴伴奏。少年不知愁滋味。当时,村上的广播也播放过《十五的月亮》,还有《望星空》。
2017年3月,参加县委组织部、党校组织到文山州老山学院学习。登老山、麻栗坡烈士陵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指导教师领唱《十五的月亮》《小草》《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是词作者石详把边塞诗与咏月诗的传统结合,表达戍边卫国的责任与牺牲。《十五的月亮》成为那个年代家国情怀最深情地写照。
2017年20日晚,在麻栗坡所住宾馆,我自己在信笺纸上撰写诗歌一首:
登老山主峰有感遗址缅怀忆当年,南疆战火起硝烟。
枪林弹雨收失地,英雄捐躯阵地前。
战地黄花分外香,边关冷月芭蕉绿。
老山精神永不朽,血染风采照河山。
饼
在陆良,糖食品的加工制作,清末和民国时期,县城、三岔河、马街有有少户人家制作。建国初期,县上组织公私合营杂塘业,生产麻依馓子、荞饼、蜜饯等。1958年,建立了陆良县糕点厂。开始在大觉寺,后来搬迁到西华寺。80年代,糕点厂有饼干机、水果糖机、烤炉,糕点为机械化和人工结合,生产重油饼干、香酥饼干、芙蓉糕、鸡蛋糕、麻依馓子、杂塘、米糕等等。中秋节前夕,大量生产大饼、月饼、小饼子(小粑粑)。我们小时候吃大饼等要粮票到供销社才可以购买。
罗氏“一品斋”几代人做糕点,麻依馓子和大饼是罗家的老传统。罗家制作大饼子、月饼的木雕模子至今还保留下来,上百多年的历史。那时都靠手工制作,炉火烘烤是关键。
模子早已淡出我们的生活。我收藏着一个小粑粑模印,民国时期的物品,砖瓦泥烧制,四角花纹样。图案的一笔一画,印出的饼子是期盼,团圆与祝福。
通讯员:太祥坤
编审:陈雪燕
上一篇:曲靖市“扫黄打非”交叉检查组到中枢街道检查
下一篇:陆良县西桥社区开展河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