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昌不乏青蛙,但蛙不鸣是鲁昌独有的现象,一说此,人们都会觉得稀奇古怪,入夏栽秧以后,其它地方蛙鸣鼓噪聒耳,而鲁昌杳无一声蛙鸣。说“鲁昌噤蛙”这古已有之的自然生态谜,不得不从以下方面叙说。“鲁昌禁(噤)蛙”也有说成“鲁昌禁哑”。
一、鲁昌地理
鲁昌在云南省陆良县城南一公里左右处,系中枢街道四河社区辖区内一自然村,地处中原泽入阎芳河与南盘江尾水之间,形成两河相夹的三角地带,呈北、西、南三面环水的地理环境。
二、 鲁昌得名
鲁昌村名来源有两说,其一据民国《陆良县志稿》山川条载邱雄山(龙海山)一句说:“山麓有十八泉,乃邑之镇山也,山上有小鲁峰,取东山小鲁之意鲁昌之名本此”。其二据《陆良县地名志》载:“古有彝族首领名鲁鬯(chang),立寨后以人名命寨(村),其后演变鲁昌”。
三、 鲁昌历史
公元1977年疏通清理阎芳河(中原泽王老村与阎芳桥村段)河道时在鲁昌村发现有肩石锛、炭屑等实物遗存,证实陆良境内早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古鲁昌城实为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南诏乘爨氏内讧之机灭爨,废同乐县(今小百户镇境内西山古城)改设“夔kui鹿弄川”之初设于鲁昌。明朝万历《云南通志?陆凉古迹》条载:“木羲栅城(今华侨农场马房)在中原泽洲上,其南有骑思笼城”。“骑思笼城”就是古鲁昌城。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陆梁为六凉(陆凉),二十三年(1390)二月,陆凉因地处滇东要隘,设六凉卫,置衙署,在古鲁昌筑土城为治。明永乐二年(1404),山洪暴发,洪水冲入城;永乐四年(1406)县境西北降暴雨,淹没城内,因两次水患,永乐五年将鲁昌卫城迁至盘江北岸今陆良县城。自此,历经岁月沧桑的鲁昌只不过是作为一个村子保留下来了。
四、 鲁昌风光
清同治王大同《陆凉八景赋》最后一段记道:“矧(shen义:况且)夫珠辉东岭,蛙禁鲁昌,叠水之清泉千丈,嘶风之白马一行,西山之古城而截嶪(yi),南搂花鼓而叮噹,凤岭之雏八方来拱,牛山之景八荒可望,此载书者未能尽志,而好古者不能相忘”。清代本土小说《紫溪龙迹传》在一些章回中,窜述古昔鲁昌的一些景致。有前人明朝姜思睿:“雉堞潇潇旧石城,东风杨柳放春情”,“淡月流辉下短楹,悠悠天外梵钟鸣”。白贻远:“穿花半隐春啼鸟,吸露微藏晚噪蝉”。清道光陆凉知州缪阗(tian):“扁舟相并处,晚酌话鲲鲵”等诗歌流传,这些诗篇唱和是诗意的鲁昌写照。“湘浦渔灯”、“大觉晓钟”、“旧城烟柳”、“板桥花水”(鲁昌花水)等景致是鲁昌城与中原(涎)泽(湘浦)一带的水乡风光。这些景致遗迹现在还保留一些。
五、鲁昌噤蛙
当然,对于鲁昌蛙不鸣这一奇异现象,古人无法作出科学解释,于是就编造一些白龙斗金蟾、太白星君遣蛙救灾等传说逸话流传至今,最有趣的一个是与明初大将西平候沐英[1345——1392]有关,是这样说的:明初朱元璋遣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南征,抵曲靖后,沐英率兵绕道陆凉,驻军鲁昌城剿刘氏五兄弟倡乱(今四河刘五堆子),长时行军打仗,休息时逢蛙鸣聒耳,沐英心烦气躁,下令不准蛙鸣,贬蛙五里外,洪武十六年,沐英镇守云南。从此以后,鲁昌青蛙怕被绞杀,只能干鼓肚皮更不敢叫了。
鲁昌的老者都会摆这个故事,故事说:原来的蛤蟆石尾巴抵着马房(今华侨农场12队)。后来识宝的下江人把石蛤蟆的嘴壳敲去,因宝气被破,蛤蟆石不灵了。先前,不干净的人往蛤蟆石的地方路过,身上会起癞鬼疙瘩;要炕花母鸡鸡蛋到那个地方斋供、点香、烧纸,癞鬼疙瘩才会散去。老陆良人称不善良、秽气的人为“不干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