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陆良叫做“五月端阳”,我们要戴“百索子”
2018/6/15 19:21:15 点击:1983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而陆良人把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习惯称为“五月端阳”,即端阳节,古称天中节。
卖百索子的摊贩
五月端阳前,陆良人都要去赶集,首先就要去买 “百索子”。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陆良人习惯称之为“百索子”,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当然,你也可以叫它“五色线”、“朱索”、“百索”等,这是陆良五月端阳必备的物品。
到了节日那天,很多人的手腕上都会系上百索子,而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全部被父母系上百索子。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也有人家会在小孩的脑袋上、鼻尖上抹雄黄酒。70后的陆良人,在他们小的时候,脖颈上戴的百索子上系有圆形方孔钱或硬币。问题来了,什么时候才能把“百索子”取下来呢?答案是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晚上,父母或者自己可以把它剪下来放在火把上焚烧,寓意为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保安康的意思。
菖蒲、青蒿
乾隆《陆凉州志》记载:“端午,採艾插户泛菖蒲,饮雄黄酒,以五色丝系小儿背,谓‘带百索’,造角黍、面茶,交相馈送。” 五月端阳这天,陆良家家户户以菖蒲、青蒿插于门两边。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就有“截蒲为剑,割蓬作鞭”的记载。陆良还有一句只有年长一些的人才知道的俗语:“端阳五月五,天师骑艾虎。手执菖蒲剑,邪魔入地府。”插挂菖蒲青蒿是陆良人驱邪的传统。
造角黍
除了把菖蒲、青蒿插在门两边,陆良人五月端阳还要“造角黍、面茶”。角黍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粽子,粽子在陆良流传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面茶”又是什么呢?陆良当地把荞面(苦荞、甜荞之分)炒熟,加上红糖,再倒上开水,把它搅拌成糊状的食物,这样一道美味的甜品面茶就做成了。
除此之外,陆良人在这天都会煮大蒜、鸡蛋、芽豆子,还要蒸包子、粑粑(有馅的叫包子,不包馅的叫粑粑)。从前的陆良人对端午节的包子是很讲究的。三月间小麦收割完,脱粒晒干,选一天晴天淘洗麦子,将麦子晒干磨成面粉。包子馅多为豆沙馅、白糖馅、苏子馅、炒熟的“老粮粉”(小米菜籽)馅。
炒老粮粉
泡芽豆子
时至今日,陆良五月端阳的许多老传统,却依然能够延续流传下来。一家人聚在一起,戴“百索子”、吃着各类节日食品,闲话家常,对于如今这样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日子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通讯员:太祥坤 杜绍刚
上一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训
下一篇:陆良县西桥社区开展河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