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在陆良,陆良人把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习称为“五月端阳”,即端阳节,古称天中节。

陆良人端午节前赶集,买 “百索子”是首选。到端午日,很多人的手腕上都会系上“百索子”,而小孩则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会被父母系上。“百索子”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 陆良人依旧俗,至今还叫“戴百索子”。





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也有人家在小孩的脑壳上、鼻尖上摸雄黄酒。70后的孩子(笔者小时候),脖颈上戴的百索子上系有通洞钱或硬币,一分、贰分、五分的毫子铳洞。百索子到六月二十四日晚才把它剪下来搁在火把上焚烧,寓意为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保安康的意思。


乾隆《陆凉州志》记载:“端午,採艾插户泛菖蒲,饮雄黄酒,以五色丝系小儿背,谓‘带百索’,造角黍、面茶,交相馈送。” 角黍即今天说的粽子,粽子在陆良流传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面茶”是什么,陆良人是把是荞面(苦荞、甜荞之分)炒熟冲开水加红糖搅拌成糊吃的食物,过去很多人家会这么吃,特别是老年人都爱吃。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以菖蒲、青蒿插于门两边。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截蒲为剑,割蓬作鞭”的记载。端午习俗和古人一样插青蒿和菖蒲在门楣上。过去有老人说:“端阳五月五,天师骑艾虎。手执菖蒲剑,邪魔入地府。”插挂菖蒲青蒿是驱邪的传统。老陆良立夏之日以炭灰撒于墙角周围及阶沿下,据说阻蛇虫入,古风至今犹存。栽茨菇的农人都会在夏季割青蒿埋在茨菇田里给茨菇施肥,还有一种与青蒿差不多的臭蒿子,肥力比青蒿较好。端午时节,杨梅熟了,生桃涩李成熟,果子正在上市。






陆良人年年端阳节,都会煮大蒜,煮鸡蛋,吃芽豆子、包子、粽子粑粑。包馅的叫包子,不包馅的叫粑粑。陆良人对端午节的包子是很讲究的。以前,三月间小麦收割完,脱粒晒干。选个晴天淘洗麦子,晒干,磨面。包子馅很少肉馅,多包豆沙、白糖、苏子、炒熟的老粮粉(小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