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调研组陆良调研日记 马街镇脱贫在路上
2019/8/6 10:14:52 点击:1446
7月14日至7月18日,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到陆良县开展实践调研,调研陆良县果蔬扶贫取得的成效,总结可供借鉴和复制的成功经验,探寻“果蔬产业扶贫”扶贫模式的政策或地理环境层面可复制可推广的内在原因。
第一天:马街镇脱贫在路上
7月14日上午,调研组参观了陆良县马街镇海界村扶贫工厂、金家村多肉种植基地、马街社区育苗基地和手工编织凳扶贫工厂。
马街镇海界村扶贫工厂是由拥有劳动力资源和现成厂房设施等便利条件的民营企业深圳市永兴旺电子厂,投资800多万元建成的。
当年11月20日,永兴旺陆良电子分厂正式开始投产,一期项目主要生产耳机、充电线、视频线等相关电子产品,一共吸纳了海界村和周边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290人,过去常年累月“盘渣巴垡子”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敲钟吃饭的“上班族”。工人们每天上班8小时,平均底薪1800元,加上提成,月工资收入大约2500元至3000元之间。
Δ 工人在认真工作
金家村村民朱岳刚创办的多肉种植基地,占地三十亩,三十余种多肉植物品种远销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年产多肉植物上百万盆,创收200万元。多位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之后在基地务工,不仅可以在家门口有不错的工作,家人和田地也可以照顾到。该基地在发挥当地气候以及技术优势的同时,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为全面脱贫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Δ 多肉基地中的多肉植物
陆良县马街社区育苗基地
马街社区育苗基地,成苗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多,且质量优良,甚至出口了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一位正在工作的员工表示,工资较之前有所增长,而且一天八至九小时的工作也并不繁重,对现在工作环境较为满意。
Δ实践队员参观育苗基地
通过参观,调研组感受到政府对当地贫困户的用心与重视,同时通过对上述基地工作的农户的采访,也体会到当地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困难,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