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起“村中城” 农民变身“上班族”——陆良县马街镇海界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2019/7/29 15:36:11 点击:2728
早上8点多钟,陆良县马街镇海界村第4村民小组村民何林波、周春丽夫妇吃完早点,赶紧将两个小孩送到海界小学读书,随后分头上班去了。担任技术员的丈夫前往4公里外的宏达自来水厂上班,月薪2600多元;担任电子产品流水线组装员的妻子则就近在家门口的深圳永兴旺电子厂上班,每月工资收入2500来元。
另辟蹊径:农村建起“村中城”
海界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共有2652户9825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和完善,位于马街镇通往陆良县城主干道旁边的海界村依托自身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建起了一个小型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的兴建,不仅方便和吸引了周边群众,活跃了农村市场,繁荣了乡村经济,而且也给头脑精明的海界人带来了富足和殷实,一些人家靠出租店铺获取利润,一些人家则依靠做生意赚了钱财,建盖“小洋楼”的人家越来越多,购买小轿车的人家也不乏其数,成为马街镇有名的富裕村。然而,就在农贸市场繁荣兴盛的背后,却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以路为市现象,给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轮到周一、周四赶集的日子,公路堵塞成了令驾驶员最为头痛的家常便饭;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的增容扩张,无序建盖房屋、乱搭乱建临时铺面的行为有禁不止,给行政管理工作了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
如何改变现状,推动海界村的繁荣与振兴。2016年,海界村党总支、村委会大手笔、大气魄地提出了“以地生财、以村招商、以商促农、共同发展”的思路和理念,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潜力,另辟蹊径谋出路,主动招商迎发展,最终成功引进了云南神农集团参与集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除了建成占地59.3亩,拥有摊位300多个、商铺117套,可供6000余人同时交易的商贸市场外,还同步建成了拥有国有产权证的583套商住房和32套特困户安居房,并配套建有村级服务中心、村民休闲广场、卫生所等公共配套设施,既彻底解决了“占道经营、以路为市”顽疾,又从根本上提升了人居环境。
放眼望去,昔日杂乱无章的海界村今非昔比,16幢6层高的高楼一幢接着一幢,简直令人刮目相看,数百户人家转眼之间就从“穿草鞋”的农民变成了“穿皮鞋”的市民,就连村里穷得叮当响的32户特困户也分文不出便从自家破败的土坯房里搬进了华华实实的高楼。第十村民小组村民罗从明,本身患有眼疾,和年逾七旬的老母亲长期住在已有百多年历史的3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房屋中生活,尝足了风来风吹、雨来雨淋的滋味。如今,母子俩已搬迁到60平方米的安居房中居住,不再为身住危房而担心受怕。
借鸡生蛋:农民变身“上班族”
在海界村“两委”班子眼中,“村中城”的成功实施,只是海界村迈出人居环境改善的一大步。如何才能促使海界村的华丽转身,找到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安装农民增收致富的引擎,让美丽颜值和内在气质同步并存,实现彼此间的相得益彰呢?为此,该村想方设法下活“三盘棋”,以期实现“家家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致富门路”目标。
第一盘棋是作好“商”文章,依靠集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全村共有餐饮、运输、批发、零售、加工等个体私营户322户,年经济收入达到3300万元。 第二盘棋是作好“农”文章,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组建了蚕桑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生猪、蚕桑、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据村党总支书记何冲生介绍:2018年,海界村共出产鲜茧250吨,实现蚕桑综合收入1500万元;蔬菜种植3400亩,产值达到2380万元;出栏生猪3.2万余头、商品鸡10万余只,畜牧产值突破6000万元;发展食用菌种植大户达52个,产值达400余万元。
第三盘棋是作好“工”文章,招商引资办起“扶贫工厂”。今年10月,通过村干部的三番五次上门招商洽谈,相中劳动力资源和现成厂房设施的等便利条件的民营企业深圳市永兴旺电子厂,欣然投资800多万元入驻海界村这片充满魄力和希望的热土地。2018年11月20日,永兴旺陆良电子分厂正式开始投产,一期项目主要生产耳机、充电线、视频线等相关电子产品,一共吸纳了海界村和周边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290人,过去常年累月“盘渣巴垡子”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敲钟吃饭的“上班族”。工人们每天上班8小时,平均底薪1800元,加上提成费,大约月工资收入2500元至3000元之间。建档立卡贫困户卢自萍家,原来一直靠畔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比较艰难。自从她进入电子厂上班后,经济一下子宽松、活泛起来。据企业负责人李颂武介绍,二期项目将于明年春节后上马,届时又可吸收700余人就业。
通讯员 顾贵明 王虹 倪春华 杨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