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

陆良县“民族、民俗、民风、民居”特色项目调研报告

来源:文化馆   作者:保文彬   点击:4716   时间:2015/6/19 16:51:00
[文章字号:     ]       
 

陆良县“民族、民俗、民风、民居”

特色项目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名录

目前为止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调查项目涵盖52项非遗保护项目,49人传承人,其中省级保护项目1个,市级公布保护项目13项,县级公布保护项目38项;市级民间传承人7个,县级民间传承人42个;我县民间传承人类资源最为丰富;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消费习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其他类资源十分稀缺;从项目在全县分布的差异性来看,传承人、建筑等门类的项目大同小异,而民间手工技艺、民间舞蹈、民间信仰等门类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附:保护传承名录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做法

    1、开展进一步普查,通过搜集、记录舞谱、分类、编目等方式,普查后形成调查报告。并建立完善的影、音、图、文、实物和传承人档案;

    2、命名一批传承人,并扶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3、收集整理有关的传说、民间故事、文物资料、历史文献和历史图片;

   4、建立传承点,并开展传习活动。

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情况简介

   (一)民俗—正月十六传统习俗

    1、历史沿革:

    农历正月15,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上元节”的由来,据《岁时杂记》记载,乃是沿袭道教的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715称“中元节”、1015称“下元节”。但是,在道教产生的东汉之前,正月15就已经是一个传统节日了。云南在唐、宋时代、都是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元代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云南全省处于汉族少、土族民族多的情况,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和习俗。陆良也不例外,当时的基本居民都是黑、白彝族,中原汉族的节日汉人习俗中带明代中期才逐渐盛行,且“大同”中有“小异”,以元宵节来说,逐渐形成此独具特色的习俗。

    2、习俗特色

    1)走百病(又叫“祛百病”)正月十六夜,县城南门外南大桥(古称会津桥、捷报桥,如今桥址仍在,已翻修为水泥桥)到盘江街人流如潮,桥上人山人海,人们从桥上走过,纷纷往江里丢下三个预先捡来的小石子(有的人不止丢三个,那是代替不能亲身前来的亲友丢的)嘴里念念有词:“石子丢下江,清吉又平安”“从今以后,百病皆丢”……有的中、老年人,点上一束清香,遍插桥头、江岸,大家有病祛病,没病求清吉。县城及附近村庄的人几乎是全家出动,熙来攘往,直到深夜才渐渐稀疏解散。昔日,桥畔的捷报阁上还燃放盒子(旧式的烟火)更为吸引游人。

    2)闹元宵,正月十六夜,城乡的龙灯队,耍遍四城大街,狮子、高跷、蚌壳、旱船等配合演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城内万人空巷,称为:“闹元宵”。逛南大桥“走百病”、“闹元宵”的习俗,大约从清代中叶,经民国一直沿袭到解放后,直到现今其盛况仍然有增无减。对于正月十六而不是正月十五这天逛南大桥、走百病、闹元宵,这习俗的原由有种种说法:一说是古皆就以北京时间为准,推算节后时序,而边疆月圆、月出常常晚于北京,因此云南人多以十六日为元宵;一说是春节到十五已结束,十六才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工农商学从这天起,都各务生理开创一年的业绩财富把一切疾苦邪祟祛除丢掉,开始美好的新生活。

    3)偷青(又叫“捞青”)正月十六夜,人们都去别人的菜地里摘片菜叶,往自己人上掸扫一番,表示“清清吉吉”,而被偷主人不见怪,则表示“平平安安”。

    4)吃凉粉,正月十六夜,游过南大桥、走百病之后,回到家里家家户户都要吃凉粉,来由是:从前南大桥近旁的旧城有位陈二奶奶,身上有病,正月十六夜里,邻居送来一碗凉粉,她全吃了。说也奇怪,本来病痛缠身的人,第二天竟然全好了,她逢人就说吃凉粉的事,从此每年正月十六,旧城家家户户都吃凉粉。

   5)送灯神(又叫“烧灯”)解放前,县城乡镇有许多花灯演唱业余组织,民间城“灯棚”。每年正月初一便巡回演唱,到正月十六停止,送灯神,即“烧灯”。由灯偷率领全队演员到老年除夕前“接灯神”的地方,焚香叩头,将灯神牌位(老郎太子)及灯笼烧掉,象征已将灯神送回南天门,来年再演出的时候再接回,周而复始。解放后,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陆良元宵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由政府和文化部门出面组织并赋予新的健康有益的活动:灯展、山歌赛、猜谜、街头表演、等各种文体活动。

  (二)民居—雍家古寨

    1、概括

    雍家村行政区划属陆良县芳华镇雍家村委会,全寨均为汉族,现在有人口150户,500余人。古村占地50亩,距县城10公里,西靠青山,东临平坝,四周绿树成荫,清水河绕村而过,自然生态良好,交通便利。全村有耕地430亩左右,其中水田280亩,旱地150亩,人均耕地0.8亩左右,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年人均收入为2500元左右。

    2、历史沿革

    雍家古村始建何年文献没有记载,据该村文书雍贵禧整理的家谱及保存完好的雍式祖碑记载:雍民入驻陆邑郡自明洪武初年。但从现存结构建筑看,形成此规模的时间应在清乾隆至光绪时期。

    3、建设风格与特点

    古村座东向西,在西、南、北各设一门,进入大门形成网状式阁巷,通往每户人家,各户均为汉族四合院居民建筑,规模布局,雕刻制作相同。且四合院三间相连,相互贯通,宛如步入一巨大迷宫,古村为一家族式古民居建筑群。房屋建造工艺极为考究、柱础、鼓墩、柱、梁、坊、门、窗等雕刻精美,艺术风格不相同。古村中共有40多套独立的小四合院组成,每套均设正房、厢房、门楼。古村无论从整体设计,还是局部设计,都具独到之处,外可防盗,内自成一家。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在陆良猖獗一时的土匪头子王老忠,进村抢窃,进去偶,无法找到出口,最后跪地求饶,才在本村人的引导下得以出村。在古村西南建有一座清光绪年间的寺庙及民国时期的水阁,寺庙大门口立光绪年间石狮一对,一雌一雄,水阁为一阁楼式建筑,据当地人讲是为防火而建,是“旱水阁”,此为旧迷信思想,但作为古建筑也有保护的价值,在村水边,是雍式祖坟,有清光绪皇帝赐花翎三品的雍致和坟和墓碑。

   (三)民间工艺—草编小蒲萝

    1、历史沿革

    芳华镇小前所村小蒲萝的编织历史已有三百多年,起初是浙江金华的一个女孩嫁到该村,同时也把编织技术传入该地,他们编织的蒲萝,最早用于田间送饭做饭盒,草帽、锅盖等,自二十等八十年代至今云南围棋厂采用小蒲萝做包装盒,曾获得国家外部质量认证并颁发奖怀,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受到广泛好评。

    2、发展现状

    小前所村的小蒲萝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并世代相传,在当地有群众基础和稳定的骨干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的改变,使得这项手工艺副产业逐步衰退,能持续保留此项手工艺的人家已为数不多了,在列入非物质遗产保护以前仅有10多户,而编织这些工艺产品的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年均收入300余元。目前,小前所村有三百二十户人家,在农闲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编织小蒲萝,能常年四季纺编织的专业户达三百余户,全村年均收入达到八十多万元。

   (四)民间歌舞—大三弦舞

    1、陆良县小百户镇普乐村委会打鼓村是全县少数民族集居的一个自然村,该村居民为彝族支系撒尼族,共97户人家,365人,耕地面积在360亩左右,人均收入1000多元。该村做落在青山环绕、绿水荡漾的半山区,南盘江水从该村南边穿流而过,景象十分迷人。该村交通便利,距县城仅15公里。还曾被评为“清洁卫生模范村”的光荣村寨。

    2、历史沿革

    打鼓村的撒尼的大三弦舞历史悠久,大约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主要来源于撒尼先民们在劳动之余庆丰收,欢庆节日所跳的一种集体舞。起初,每逢农忙季节时当地的土司就强迫人们在节令期间内,必须先把土司家的田地耕种完,活计做尽,方可栽种自家的田地。待把土司家的田地栽种完后,栽种节令也快错过了。在那时当地的普遍的耕作方法都是刀耕火种。人们先在可以耕作的荒山野地上放火,把地里的刺棵、杂草等灌木烧尽,为了抢节令,人们经常等不得被烧烫的土地冷却下来,便在地里耕作播种,这时姑娘小伙的一双双赤脚被烫痛了,只好两脚交替着用走三步蹬两步的方法来盖土,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大三弦的基本步法,从而代代相传至今。目前,打鼓村的大三弦舞在本地流传较广,跳出了千姿百态、繁花似锦,亦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联欢不拘形式,也不受时间限制,不分民族,他们随时可在喜庆节日,欢庆丰收,逢年过节,聚亲嫁女,丧事邀请等日子里,便会鸣锣击鼓,欣然起舞,跳个通宵达旦。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吹竹笛,弹月琴、大三弦、四弦琴、羊皮鼓等乐器,都会跳大三弦舞,本村还有四支业余宣传队,长期在本村及村外活动,凡大型活动还被邀请参加县、市、省举办的文艺活动,并荣获各种奖项。

    3、存续状况

    2010年在市文化馆帮助下,争取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资金10万元,并同年12月经费已到位,于2010年按实施方案开展保护工作。资金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财政部门有关划拨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办法执行,做到专项资金专项使用,不挪作它用。具体操作中,按照陆良县财政局专项资金管理核销的有关规定执行。涉及设备购置和乐器制作等固定资产投资类项目,实现政府采购。

    4、具体保护办法和措施

   1)对陆良县彝族三弦舞进行拉网式的普查,通过搜集、记录舞谱、分类、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普查后形成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历史、现状调查报告。

   2)用音、像、图、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等,对陆良县彝族三弦舞传承形式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料。

   3)征集与陆良县彝族三弦舞发展历史有关的文物资料、历史文献、历史图片。

   4)整理出版陆良县彝族三弦舞传统制作工艺、传统舞蹈技艺、传统弹奏技艺教材和有关传说、民间故事集。开展试点教学,普及知识。

   5)建立全面、完善的传承人档案、传承人传承活动档案,保护传承人及其技艺和作品。

   6)建立传承人传承活动激励机制,与传承人签定传承协议,并每年度对传承人进行一次考评。

   7)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开展传习活动,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培养新的撒尼大三弦传承人。

   8)在小百户镇打鼓村老、中、青、少儿人群中和县爨乡艺术团组建5支撒尼大三弦演出队伍,每支演出队伍人数不少于30人。

    9)在小百户镇打鼓村建立撒尼大三弦传承点,采用图片、实物、作品展览和定期开展传习活动的形式,开展传承工作。

   10)开展4期撒尼大三弦舞培训活动,培训学员200名。

   11)在小百户镇、大莫古镇的部分小学中推广小学生课间操三弦舞,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推广三弦健身舞。

    (12)在县城开展群众性广场舞蹈撒尼大三弦表演;同时举办撒尼大三弦学术研讨活动。加强对撒尼大三弦专题理论研究。

                                       陆良县文化馆

                                     2014102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