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首次8K超高清拍摄非遗纪录片
4月5日,陆良非遗8K超高清纪录片前期拍摄任务圆满完成。此次非遗纪录片分歌舞文化篇和民俗文化篇,歌舞文化篇拍摄了陆良滇剧《华云射雕》、陆良洞经音乐、彝族大三弦舞、彝族刀叉舞和彝族歌曲《滴滴果》;民俗文化篇拍摄了陆良甲马、陆良土陶烧制技艺、陆良草编技艺、彝族乐器(大三弦)制作技艺、爨体书法、爨龙颜碑延伸的爨文化历史和发展。
在歌舞文化篇陆良滇剧《华云射雕》拍摄中从滇剧的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区分、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法、服饰、舞美、化妆、舞蹈、歌唱、杂技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和完整乐队现场伴奏等不同视角进行详细的记录。滇剧作为云南的地方特色剧种和其它地方剧种一样,有强烈的区域性,剧中的方言,有着无与伦比的亲切感。它承载着云南当地的声腔源流和特色,凝聚着云南的民俗风情,具有浓厚质朴的乡土气息和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摄制组还就陆良县的文化脉络、滇剧的特色、滇剧的保护传承等对滇剧代表性传承人潘吉光主任进行了采访。
陆良洞经音乐爨地古乐团共收集整理了46首曲谱,洞经音乐集吹、拉、弹、唱于一身,其词牌典雅,乐器古色古香,按演奏者上下首座,器乐轮番演奏,乐声古朴幽雅,演奏者严肃虔诚,演奏规范严格,旋律古色飘香,格调庄严肃穆,唱腔清脆、圆滑,具有滇戏剧曲韵味,又兼佛教道教音乐风格,既能登上大雅之堂,也能为民间演奏,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陆良洞经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朱石林团长分享了自己对洞经音乐的热爱与传承和保护经历,讲述洞经音乐起源及发展。
彝族大三弦舞历史悠久,主要来源于彝族(撒尼)先民们在劳动之余庆丰收,欢庆节日所跳的一种集体舞。每逢“火把节”,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鸣锣击鼓,围着篝火弹起“大三弦”欣然起舞,舞者随着音乐快慢和哨音的长短,可变化不同的舞步。套路有“弹跳步”“跑跳步”“蹬脚跳”“转自跳”“十字跳步”“弹脚转身跳”“摆臂转身跳”等。其主要特点沉、稳、颤、顿、朴实、矫健、豪放。大三弦舞代表性传承人赵竹英讲述了大三弦舞现在的现状和传承,村民对于大三弦舞的喜爱以及文化的信仰,谈论了对大三弦舞在未来发展愿景与期望。
古都依村彝族刀叉舞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彝族原生态舞蹈。它由古时候彝族人狩猎满载归来后所举行的庆贺活动演变而成,表演时,扮演者必须手拿“刀叉”(一种狩猎工具,形似鱼叉),其手法、腿法、身法在表演时会因节奏的不同,而演绎出丰富的变化,一招一式随机而变,身、手、脚部的动作与器乐的节奏配合异常协调,动作自然流畅,颇具韵味。在整个表演中,锣鼓与嚓敲打的节奏简单却暗含澎湃,在不同的节拍中都对应着不同的动作,展现出当地彝族先祖们不同的狩猎场景。刀叉舞代表性传承人金富才和《滴滴果》传承人万黄金麦分别就刀叉舞现在所面临的生存现状和未来传承,《滴滴果》想要表达的情绪,演唱《滴滴果》男女双方互相接唱技巧作了讲述。
在民俗文化篇拍摄中,分别从手工雕刻和印刷甲马,陆良土陶的制泥、手工拉坯、上釉、烧制等制作流程,陆良草编的用料、编织技艺和品种,彝族乐器(大三弦)手工制作等多角度全方位拍摄记录。同时,陆良甲马代表性传承人吴自文、陆良土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青松、陆良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敖英、彝族乐器(大三弦)制作代表性传承人王保生,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行业经验与经历,对非遗的保护传承、特点、价值、思路和心得、市场现状接受了专访。
手工雕刻甲马版画
陆良土陶
陆良草编
彝族乐器(大三弦)制作
爨体书法
![]()
爨龙颜碑讲解
陆良县级领导在采访中说道:文化的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陆良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狠抓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强力推进文化大发展,推动本土文化的“潮”消费,植根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自信。此次拍摄的8K超高清非遗纪录片后期制作完成后将在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等多个权威媒体上推送播出。
通讯员:他路宙、沈红光、刘英红